全球首个机器人半马赛事在北京举行,吸引了广泛关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提到,20多台机器人与上万名人类选手共同参赛,展现了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进步。最终,名为“天工Ultra”的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魁。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比赛不仅检验了机器人的技术水平,也揭示了它们在复杂环境中的潜力。
比赛中,机器人需要克服从实验室到开放式街道的各种挑战。有些机器人因多次跌倒而重新站起,有的则遗憾退赛或未能完成全程。那么,这场比赛究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技术亮点?我们该如何评价机器人的表现?机器人跑完半马的意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环球时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获得冠军的“天工Ultra”身高1.8米,体重52千克,率先起跑并在比赛中保持稳定步伐。该机器人公司代表魏嘉星透露,“天工”平均速度约为每小时7至8公里,途中更换了三次电池。整场比赛总长21.0975公里,包含多个坡道和转弯,工程师们为此做了充分准备,比如为机器人配备运动鞋以减轻震动,定期喷水降温,并设置补给站供机器人更换电池或替换设备。
除了“天工Ultra”,还有其他类型的机器人参赛,既有高大的“大高个”,也有小巧灵活的“小短腿”。例如,一款名为“小顽童”的机器人虽体型较小,但凭借每小时8.5公里的速度和五次电池更换的表现,获得了亚军。它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矮小机器人在速度上的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参赛机器人都选择奔跑,部分选择了快走的方式。灵宝CASBOT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张淼指出,由于机器人较高且比赛距离较长,采用快走既能保持速度又能确保稳定性。
从技术角度来看,参赛机器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能够自主识别领跑者的速度和路线,跟随完成比赛;另一类则依赖工程师的现场操控。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的刘少山博士表示,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行走和奔跑面临诸多技术和硬件难题。例如,如何在不同路面上保持平衡,对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算法都有很高要求。因此,技术人员通常会在机器人旁边牵绳,这既是一种安全措施,也是为了帮助机器人快速恢复平衡。
尽管如此,此次比赛还是暴露了一些技术问题。刘少山提到,动态平衡模型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地面环境变化时机器人的反应速度也需要加快。此外,机器人的续航能力和能耗管理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钟新龙认为,机器人参与这样的长距离比赛本身就是一项成就。当前的人形机器人已经显示出较强的行走稳定性、一定的动态平衡调节能力以及在特定环境中的任务执行潜力。钟新龙进一步指出,若以高标准衡量,目前人形机器人仍存在不少短板,比如续航时间短、运动效率低、动态稳定性差以及长时间运行对结构强度的需求高等。
刘少山强调,此次比赛不仅是一次展示,更是推动行业标准化和系统优化的重要契机。通过真实场景测试,比赛揭示了机器人在动态平衡、能耗管理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不足,为未来的改进指明了方向。同时,赛事也为评估机器人能力建立了基础框架,推动了算法标准、接口规范和仿真系统的统一,促进了研发向更工程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组织机器人马拉松的目的在于让更多人了解人形机器人的实际能力和现状。刘少山表示,如果此类赛事能持续举办,公众将更清楚地看到机器人在稳定性、智能性和实用性上的进步。钟新龙认为,此举有助于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进程,为研发团队提供交流平台,促进技术创新,并为后续行业标准制定和关键技术突破积累宝贵经验。
人形机器人完成半马标志着其在长期稳定控制、高续航和高可靠性运动系统以及复杂环境下的自适应执行方面接近实用化水平。这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户外的关键一步,验证了其在现实环境中长时间稳定运行的能力。具备这些能力的机器人可以广泛应用于工厂巡检、灾害救援、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