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亿欧家居采访了聪普智能的创始人兼CEO张存树。聪普智能是一家专注于智能家居AI系统的公司,成立于2013年。目前,该公司旗下的产品涵盖智能主机、控制模块、控制面板、传感器以及智能门锁、开关等多个品类,主要面向智慧家庭、智慧酒店和智慧办公等领域开展业务。
张存树认为,当前智能家居企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集成型,另一类是单品型。聪普智能同样拥有系统和单品两条业务线。智能家居系统集成是一个需要大量服务支持的领域,包括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聪普智能主要通过拓展渠道、发展经销商和工程商来渗透市场,通过经销商接触终端用户和行业客户,提供便捷和高质量的服务,这也是衡量智能家居厂商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整体来看,张存树指出,国内智能家居市场的渗透率仍然较低,系统集成商面临的市场竞争较少,更多的是合作机会。他将市场划分为四个阵营:
互联网科技公司:如BAT、华为、小米等,这些企业大多以平台型为主。创业公司可以在垂直领域寻求机会,与各大平台融合。作为系统集成商或单品制造商,也可以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两者并不矛盾。
家电厂商:例如美的、格力、海尔等,这些企业通常围绕自身的核心家电业务构建智能生态系统。虽然小米进入家电领域可能会带来一定竞争,但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可以通过开放协议连接各种家电产品。
智能单品企业:如智能门锁、智能开关、智能晾衣架、扫地机器人等,这类企业若持续引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系统集成型公司:这类公司目前主流做法分为总线技术和无线技术两大类。
据张存树介绍,市场上较为知名的总线技术包括RS485、KNX、CAN、C-Bus、SCS-BUS、LonWorks、Modbus等,这些技术在智能家居发展中成熟且可靠,适用于大规模控制。然而,总线技术施工复杂,成本较高,许多需求需在前期完成。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迎来了更多的无线解决方案,如蓝牙、Wi-Fi、Z-Wave和Zigbee等。无线技术便于远程控制,适合房屋后期安装,价格低廉且连接方便,但容易受到干扰。
“由于总线技术稳定性好,我们在灯光控制方面更倾向于采用总线技术。一旦用户需要增加一些额外功能,比如人体感应器、燃气报警器、水浸传感器等,可以通过Zigbee协议或Wi-Fi射频等无线方案补充到总线系统中。这种方式既能确保用户体验稳定,又能提供更多功能。‘总线+无线’相结合的技术方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张存树表示。
关于目前影响智能家居落地的主要因素,张存树认为,产品和技术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是关键。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通过语音交互、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用户体验,从而加快智能家居的普及速度。
“智能家居的普及速度较慢是正常的,比如智能门锁经过多年发展才逐渐普及,智能马桶盖也是如此。这属于单品领域,消费者已经普遍接受智能单品。但谈到全屋智能系统,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项目,普及率不高也属正常。不过,据2017年数据显示,美国智能家居系统的普及率已超过30%,而中国市场仍低于3%,这意味着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这是一个逐步增长的过程。”张存树解释道。
关于目前市场热门的智能音箱产品,张存树认为其在家庭场景中有一定局限性。家庭场景下,单一语音控制无法满足所有需求,需要保证用户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正常使用,即使在网络不佳的情况下也不例外。
因此,聪普智能开发了许多离线本地语音解决方案,直接集成到控制面板中,以提升响应速度,并确保在网络不稳定或断网情况下仍能正常使用。此外,这种方案还能解决分布式问题,实现全屋语音交互。相比之下,智能音箱依赖网络,存在安全隐患,例如国外亚马逊智能音箱曾多次曝出隐私泄露问题。
智能家居何时能实现自我适应,学习用户行为习惯,而非每次都依赖语音交互?
张存树认为,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云端技术、本地技术还是AI技术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尽管未来趋势明确,但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做好现有工作。智能家居的关键在于提升用户体验和操作便利性,所有用户价值都应建立在解决生活痛点的基础上。产品和使用体验应简洁易用,不仅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聋哑人等不同群体的需求,还要尽量减少对外部网络等不稳定条件的依赖,确保系统24小时稳定运行。
张存树强调,智能家居行业需要重视服务和价值,优质的服务体系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同时,尽管行业巨头众多,但垂直服务仍然是中小企业突围的方向。此外,行业应避免低价、低质量和低服务水平的竞争方式,因为智能家居的本质是提升生活质量,“三低”发展只会损害消费者的信任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