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智能家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采用电子技术的家用电器,这也标志着电子化住宅开始普及。到了80年代末,由于通信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诞生,使得这些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起来,这便是早期的智能家居雏形。
回顾几年前,智能硬件刚刚兴起,虽然一度受到热捧,但由于产品功能单一和生态系统分散,实际上并未给用户带来实质性的便利,反而增加了一些麻烦。例如,通过一个App来调节灯光,这种操作体验甚至不如手动开关便捷,最终大多数产品在短暂的热度过后便销声匿迹。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各行各业都在寻求通过AI实现新的转型。在智能家居领域,以语音交互终端为代表的硬件设备正在逐渐普及。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兴起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智能家居不再是空谈。
消费者眼中的智能家居
总结起来,智能家居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智能家居目前能带来怎样的体验,以及他们对智能家居的期望。
为了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我们采访了几位对智能技术不太熟悉的女性用户:
A:A是一个喜欢宅在家的人,她希望能够在床上控制灯光、窗帘和电视,晚上起夜时能够有夜灯照明,其他设备能智能控制的尽量智能控制,不能控制的可以用遥控器替代。
B:B是一位热爱打扮的女生,她梦想拥有一面魔镜,不仅能提供护肤建议,还能帮助她虚拟试穿衣服,如果有塑形指导等增值服务则更好。
C:C的回答更为简练,如果智能家居不能让她感到贴心和温暖,她宁可选择更具设计感而非科技感的住所。
这些反馈似乎与我们的预期有所偏差。无论是窗帘、电视还是魔镜,都是传统家装中常见的元素,消费者希望这些元素能够通过智能化升级,而不是一味追求新奇的产品。
少一些空想,多一些实际联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智能家居是个伪命题,而是目前整体市场教育不足,未能准确找到用户的真实需求。
归根结底,用户需要的是符合日常需求的实际联动,而非虚幻的联动。举个例子,一个喜欢玩微信游戏的玩家,如果微信步数或跑步机上的数据可以转化为游戏中的体力,这种联动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但如果是简单的电饭煲与App联动,这样的联动是否还有必要值得商榷,毕竟用户完全可以手动操作。
其次,很多互联网公司喜欢做“高大上”的联动。比如在炎热的夏季,回家路上或一进门空调就自动开启;或者每天早晨,汽车停在门口等待主人出门。这些设想虽然美好,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显得不太合理。夏季进门后大多数人会先洗澡,而此时空调的联动显得多余。此外,这些设想往往过于理想化,与普通家庭的需求脱节。
回头来看,如果将这些设想放在比尔·盖茨的智能别墅中,可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智能家居要服务于每一个家庭,过度追求高大上只会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反而远离了目标用户。
因此,智能家居要少一些空想,多一些实际有用的联动,才能真正落地。
理性思考,企业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都迎来了新的转型机会,其中智能家居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为什么这样说?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只需有一套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零件。但在家庭环境中,标准化的东西往往无法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期望。因此,单纯依赖冷冰冰的技术解决情感化的需求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据Statista预测,2021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793亿美元。因此,企业需要思考如何在这个市场中立足。
首先,品牌认知度是关键。目前,手机和音箱市场已经相对成熟,提起Mate、Galaxy等品牌,用户很快能想到其特点。但在智能家居领域,很多品牌还不为人熟知。因此,企业需要在产品规划和市场推广上下功夫,以便脱颖而出。
其次,企业还需考虑现有产品线是否需要进行全面调整。特别是在家电行业中,高端产品的更新周期较长,一刀切的做法可能会对品牌和用户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企业还需要考虑可联动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即所谓的生态建设。目前,国内外各大巨头都在扩展自己的生态系统,未来家电与科技巨头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企业需要解决不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提升联动场景的用户体验,从而抓住智能家居时代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