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行业目前存在一种分歧,这种分歧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和厂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线下观察显示,许多厂商在宣传智能家居产品时极力渲染其智能化和便捷性,然而消费者对此却不太买账,认为这些产品既繁琐又浮夸,甚至有些低俗,没有多少人愿意安装整套智能家居系统。
“挺有趣,看起来很酷炫,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这是不少消费者在参观智能家居样板间后的第一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厂商从技术实现路径出发进行开发与集成,而消费者更看重的是整体的直观体验,他们并不想深入了解复杂的幕后技术细节。
好与不好不只是表面功夫,但表面功夫往往做得不尽人意,人们又怎么会关心背后的复杂技术呢?
笔者认为,无论是技术方案还是智能产品,如果缺少用户参与感,单凭厂商主观臆断去猜测用户需求,让用户去适应各种“情景模式”,只会陷入困境。行业内的竞争者不应在此越陷越深,而是应该多倾听用户的声音,将这些声音转化为合适的技术输入,逐渐接近消费者的预期,避免背道而驰。
情景模式已经几乎被厂商玩坏,随之而来的是开关面板的混乱。长期来看,这种趋势必将导致市场的混乱。
一般情况下,情景模式包括回家/离家模式、会客模式、休息模式、娱乐模式等,但它们的本质区别只是固定了一套灯光效果或(电视、窗帘、空调等)智能设备的联动。所谓的智能,实际上更像是在做开关和遥控的工作,只是增加了控制范围和种类。用户可能技术知识有限,但他们并不傻,智能家居不必塑造得多么神奇,帮助用户提升实际体验更为重要。
当然,情景模式并非一无是处,只是过多的情景模式有些用力过猛。 例如,回家和离家模式的一键联动还是有一定需求的;用户懒得动手,通过语音或APP控制窗帘、空调等确实能带来便利。然而,越来越多的情景模式似乎脱离了核心用户价值的考量,变得无关痛痒甚至有些荒谬。例如,一键开关为何要开关这些灯,灯光色温调节的逻辑是什么,用户是否真的需要这样的组合展示,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核心在于围绕用户需求进行设计。
一位销售人员曾自豪地表示,公司的产品可以实现十几种情景模式和二十多个子系统集成,但对用户来说,这种“轰炸”反而让他们感到选择困难。无论是在智能家居还是其他领域,简化复杂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论技术多么复杂,对于消费者而言,智能家居应该是简单便捷的,这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和交互方式上,还包括在熟悉、选择、思考和决策过程中的各种精神成本都应降至最低。
情景模式通常通过墙面按钮、手机APP或语音交互设备进行操作,通过连接主机发送控制信号,从而控制室内灯光、新风空调、门窗窗帘等的开关。目前主要通过总线或无线技术集成,总线技术较为复杂但稳定性更高,无线技术则更加灵活但容易受到意外情况的影响。无论是总线还是无线,甚至是两者的结合,智能家居涉及的技术对于厂商来说门槛越来越低,但对于整体体验感和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将成为各厂商在竞争中的重要维度,而不是让消费者去理解的技术层面。
此外,联动控制之后的很多问题,许多厂商都在努力解决,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和判断来增强智能系统的自动决策能力。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是什么?其实并不是回到家要怎么控制一套东西,而是希望智能家居能减少他们在控制操作上所需的精神和时间成本,综合为用户营造一个舒适、健康、便捷的生活环境。 情景模式虽然做得还不够深入,但却是现阶段可以直观呈现的一种可行方式,因此满足用户需求的情景模式可以做深做细,而无关紧要的情景模式则应做减法。
忽视消费升级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影响力是致命的。
笔者了解到,许多厂商的宣传口径都在向“全屋智能”靠拢,却忽略了全屋智能的基础是通过各种智能产品节点实现的,而这些产品节点是最接近消费者的层面。很难想象,如果连一件产品都没有做好——比如外观丑陋、缺乏质感、没有品味、显得廉价、不协调——这些产品在直观上都会让用户心生厌烦,那么用户凭什么相信这套产品会有良好的全屋智能体验呢?从逻辑上讲,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因此,有时价格便宜并不能吸引到消费者。
打动用户的第一步一定是产品,只有产品过关,接下来才是系统集成和综合体验。 做产品,更多的是要捕捉最新的产品流行趋势和消费者审美,少即是多,考验厂商在产品背后的设计能力。
例如,可以将能集成在一起的功能尽量整合到一块面板上,而不是分成多种多样的面板。面板上的按键、触控或语音交互都需要科学的布局逻辑,合理地将多种交互方式通过简约的界面和简单的操作方式提供给用户,不要让界面密密麻麻或图标隐晦,让用户需要逐一学习和记忆。总之,产品层面一定要做到极致而不是敷衍了事或采用相对落后和随大流的技术方案,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由于智能家居具有多用户多场景的特点,系统集成和综合体验实际上是基于产品更难的落地途径,并不是简单地做好连接控制。如果不能提供超前的体验,那么把实用功能做好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至少要对用户有用,而不是自卖自夸,实际上既不智能也不可靠的“全屋智能”。智能家居既面向未来,也要应对当下,如何在技术和落地之间找到平衡点至关重要。
目前,除了消费级的IoT平台和产品(如小米、海尔、美的、科沃斯等)外,更多的智能家居集成商或专注于全屋智能的厂商正在通过打通地产渠道来实现规模化落地。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厂商的自我吹捧收效甚微,最重要的是获得客户的认可和口碑传播,否则大规模交付就会变成大规模口碑崩盘。跑马圈地的速度就是品牌兴起的速度,在营销方式上,厂商最忌讳的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感觉良好。
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开放市场,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自我标榜第一并不能真正成为第一。
通过与一些智能家居厂商的对话了解到,很多厂商并没有想清楚自己的策略和发展路径,尤其是那些非知名中小企业,只是跟风行事。
对此,笔者认为,智能家居厂商或服务商需要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盲目追求做大做全。如果厂商的产品设计能力强,那就把产品打磨好;如果厂商在本地或多地的服务能力强,那就做精细化服务;如果厂商在技术方面有优势,那就把技术做到极致。智能家居市场可能会出现部分赛道的品牌集中,但不存在全面赢家通吃的局面,更多的是跨界融合和共赢。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对于智能家居并没有清晰的认知,目前还只是尝鲜或部分升级需求,尚未形成真正的刚需。选择上更多是找到符合自己需求和审美的产品或方案,这也为各类玩家提供了巨大机会,小众个性也可能创造出可观的市场。
因此,做好各自在产业链条上的事情,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比盲目跟风更有价值,也更有可能在行业内或区域内建立长期的知名度。
走出对情景模式的沉浸和制造劣质产品的误区,才有可能成为智能家居行业的头部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