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智能家居从单一智能单品阶段迈入全屋智能阶段,市场逐渐分化成三大阵营:传统互联网巨头、智能手机制造商以及传统家电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智能家居领域。
提起智能家居,许多人会联想到被誉为“未来之家”的比尔·盖茨豪宅,这座耗资数亿美元的豪宅堪称全球智能家居的经典案例。然而,智能家居是否真正“智能”依然值得探讨。
自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建筑在美国诞生以来,智能家居的概念已经在中国传播了三十多年。2003年起,国内陆续推出一些智能家居系统。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家居行业迅速崛起。从2014年至2019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从720亿元增长到2118亿元,智能产品已成为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从扫地机器人到智能音箱,从智能儿童陪伴机器人到智能门锁,各种智能产品层出不穷。
近年来,“全屋智能”这一概念逐渐受到家装行业的重视。所谓全屋智能,是指一套综合性的智能家居系统,涵盖了智能照明、安防、影音、家电控制等功能的整体解决方案。然而,由于设备种类繁多、应用场景复杂,全屋智能设备的用户体验往往不尽如人意,许多产品仍然停留在单品智能化或单系统智能化阶段,发展受限于多平台的无缝集成,以及Wi-Fi、蓝牙、ZigBee等多种无线网络协议之间的兼容问题。
当前的5G时代,智能家居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随着中国智能家居从智能单品阶段进入全屋智能阶段,逐渐形成了三个主要阵营:传统互联网巨头、智能手机制造商以及传统家电企业。其中,传统互联网巨头如BAT凭借自身庞大的用户基础和资本实力,纷纷涉足智能家居领域,以智能音箱作为切入点,如百度的“小度”、阿里的“天猫精灵”、腾讯的“听听”。
智能手机制造商,如小米和华为,则以其强大的硬件制造能力为基础,逐步构建起涵盖智能家居与手机业务的完整生态体系。例如,小米推出了“小爱同学”,华为则发布了“小艺”。不同于其他智能家居厂商,华为选择利用自身的智能手机作为中央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包括空调、电视、智能门锁、摄像头等各类设备的全面控制。
此外,传统家电企业如海尔和美的也在智能家居领域积极布局,力求通过构建全系列产品线来提升品牌形象和客户忠诚度。根据IDC的数据,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在中国智能家居市场的份额达到16.3%,位居首位。除了电视和音箱这两款热门产品外,小米还推出了智能温控、门锁和照明设备等新产品,市场份额持续增长。美的和海尔分别以11.3%和9.8%的市占率位列第二和第三。在智能家居的细分市场中,如智能监控、智能门锁、智能音箱、智能电视等领域涌现了许多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单一产品切入智能家居市场。
尽管全屋智能的概念日益流行,但目前普及的仍然是智能家居单品。根据《2020中国智能家居发展白皮书》的数据,智能家居消费级热门产品多为单品,其中智能家电是最受欢迎的类别,占比19.61%。其次是智能锁(18.14%)、智能音箱(17.67%)、智能摄像机(13.75%)、智能窗帘(12.46%)、智能面板(6.21%)、智能马桶(4.16%)、智能晾衣机(4.28%)和红外共享(2.79%)。前装用户大多为高端别墅和大平层用户,他们更倾向于采用总线集成式的智能家居系统,注重整体智能化功能;而大多数普通家庭则通过后装方式满足个性化需求。
然而,目前智能家居产品的市场定价普遍较高,普通消费者可能难以承担高昂费用,导致许多人无法深入了解和享受智能家居带来的便利。此外,技术型企业受限于市场需求不足和技术变现能力有限,商业型企业在看到市场需求的同时又面临市场规模较小的问题,因此发展步伐较为缓慢。
2020年后,中国智能家居行业进入了全屋互联的初级阶段。但行业内通信协议尚未统一,各品牌智能产品相对独立,阻碍了智能家居全屋互联的发展。首先,智能家居产品需要解决消费者的信任问题。数据通过云端传输,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这使得消费者担心安全性和系统稳定性。其次,尽管智能家居概念日益火爆,市场现状却并不乐观。许多所谓的“智能”产品虽然可以联网并通过手机控制,但与消费者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
以智能音箱为例,当用户发出“安静”的指令时,小爱同学确实能够静音,而小度则会播放安静的音乐。这使得智能家居产品更像是为了刷存在感,而非真正的“生活助手”。要实现“全屋智能”,还需要克服产品兼容性差、难以互联互通等问题,跨越一系列技术难关。例如,“全屋智能”需要在现有智能化单品的基础上,实现跨产品、跨品类的互动。
总的来说,无论是终端用户还是中间渠道,都能感受到智能家居市场的热度逐渐上升。随着概念的推广,市场有望形成刚性需求,就像当初智能手机的普及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智能家居必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