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的核心是什么?这是企业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智能家居的发展经历了从联网产品到语音控制,再到互联互通的过程。现在,构建“全屋智能”已经成为新的共识,产业正在加速成熟,企业也逐渐找到了答案。
今年3月,海尔智家推出了以智家大脑为核心的UhomeOS 3.0系统,引发了新一轮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竞争。仅在5月份,华为推出了鸿蒙智联、海信发布了家庭大脑,绿米也推出了Magic Anywhere妙控系统。6月初,华为的HarmonyOS 2也正式上线,旨在实现设备间的无缝连接和协同工作。
外界对智能家居“大脑”的定义和作用充满好奇,那么什么是智能家居的“大脑”?哪些企业最有可能率先占领这一领域?
“大脑”这个词在智能家居领域频繁出现,但不同企业的理解和定义有所不同。专注于物联网领域的涂鸦智能,其“IoT大脑”云平台可以连接各种产品,起到中央控制器的作用。艾特智能则将自家的智慧面板视为“大脑”,集成中控和语音功能。天乔科技的“大脑”是一款智能网关,而一些企业甚至将智能音箱或魔镜视为中枢系统。
然而,单一的控制系统并不能被称为真正的“大脑”。例如,通过App远程控制的电视或空调,仍然属于第一代智能家居范畴。它们只是增加了蓝牙接收器、无线控制模块和程序控制功能,仍需依赖人工指令才能运行。
真正的智能家居“大脑”应具备收集和分析数据、自主调度终端设备和服务的能力,并利用强大的计算能力提供精准决策。例如,当洗衣机通过数据分析得知明天会下雨时,可以自动提醒用户在家晾晒衣物。
换句话说,智能家居“大脑”并不是随便就能实现的。因此,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最先占领市场的依然是那些有实力的企业,如华为、海尔智家、小米和海信。
华为的智能家居大脑主要集中在行业标准的制定上。5月份发布的鸿蒙智联系统,由鸿蒙系统和Hilink平台合并而成,载体是被称为“全屋智能主机”的设备。这套系统的目标是提供统一协议,使不同品牌的产品能够互相通信,但这通常需要在装修阶段提前安装。
小米的家庭大脑则侧重于“感知反馈”。5月25日,小米绿米联创发布了Magic Anywhere妙控系统,引入了新的语音助手小乔。这套系统不仅简化了产品接入操作,还集成了多种传感设备,如人体感应器、门窗传感器等,实现了自动化的家庭管理。
海尔智家的家庭大脑则更注重场景解决方案和决策能力。今年3月,海尔智家推出了新版UhomeOS 3.0系统,结合智家大脑实现了端云融合,成为首个涉足“决策智能”的企业。这套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习惯和数据,自动推荐菜谱、购买洗衣液等服务,实现了从“何时触发操作”到“预测用户需求”的转变。
海信虽然起步较晚,但其战略视野并未落后。5月20日,海信发布了“家庭大脑”,重点在于数据管理和智慧社区建设。冰箱记录食材存取情况,海信更注重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的应用,例如在青岛打造智慧生活城市和无人驾驶示范区。
可以看出,即使是巨头之间的策略也存在差异。华为和海信更倾向于从宏观角度整合行业资源,而小米和海尔智家则更关注家庭和用户体验。
华为和海信更多地着眼于行业整合,适合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但对已入住用户来说,升级成本较高。小米和海尔智家则更注重家庭和用户体验。小米凭借性价比策略降低了用户门槛,而海尔智家则通过智家大脑实现了产品和服务的双向互动,形成了显著的优势。
最终,企业开发智能家居“大脑”的目的是将智能家居从概念变为现实。目前,海尔智家已经成功进入用户家庭,加速了行业的整体发展节奏。然而,华为和小米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一旦技术突破,他们的市场覆盖率也将迅速提升。对于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说,这可能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