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者对高质量生活的不断追求,家电市场正步入消费升级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新兴品类逐渐融入日常生活。
新类别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需求,智能家居在智能化、人性化以及场景化方面的突破,引起了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并催生了新一代需求。近年来,中国的智能家居市场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整体产业规模接近万亿元,为从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14.8万家经营范围包含“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家装”的相关企业,今年以来已新增超过7800家智能家居相关企业。
从单一产品到全面覆盖
如今,智能家居行业已经从以单个智能产品为核心,实现单品智能控制的阶段,转向以场景为中心,通过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同作用,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无论是台灯、电视、冰箱还是洗衣机,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和智能技术实现集中管理和互联互通,为家庭生活带来便利。
市场上常见的智能家居产品大致可以按照“看”、“听”、“触”三种方式进行分类。“看”类产品的种类最为丰富,例如智能电视、智能摄像头和智能门锁等;“听”类产品主要是智能音箱;而“触”类则涵盖了所有带有触摸或按键控制的智能设备。与传统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备居住功能,还融合了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和设备自动化,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甚至能够节省各种能源费用。
智能家居在中国的成长历程
事实上,无论是国家对新基建和人工智能产业的支持,还是人们对智能化生活的向往,都在推动智能家居产业的快速发展,这意味着该产业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关注。智能家居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萌芽期、初创期、徘徊期、融合演化期和快速成长期。
萌芽期(1994年-1999年)
这是智能家居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当时整个行业还处于概念认知和产品初步了解的阶段。当时并没有专门生产智能家居产品的厂商,只有深圳的一两家公司从事智能家居代理销售业务,产品主要销往国内的欧美用户。
初创期(2000年-2005年)
2000年开始,国内涌现出了多家智能家居生产和研发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和厦门等地。智能家居市场的营销策略和技术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国外智能家居产品尚未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
徘徊期(2006年-2010年)
2005年后,由于上一阶段智能家居企业的野蛮生长和恶性竞争,给智能家居行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些企业夸大了智能家居的功能却未能真正实现,产品质量不佳,用户体验差,适用性不强。此外,厂商忽视了对代理商的基础培训和支持,导致代理商经营困难,产品不稳定,客户满意度低,品牌声誉受损。因此,消费者和媒体开始质疑智能家居的实际应用效果,市场增长放缓,部分地区销售额甚至出现下滑。2005年至2007年间,约有20家智能家居生产企业退出市场,许多坚持下来的企业也经历了规模缩减的阵痛。
融合演化期(2011年-2020年)
2011年以后,智能家居进入了物联网时代,通过网络通信等技术,将具备智能控制、信息交流和消费服务功能的家庭设备与住宅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全屋智能。接下来的几年里,智能家居一方面迎来了相对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同协议和技术标准开始实现互联互通,行业并购现象逐渐增多。
快速成长期(2020年至今)
如今,各大厂商纷纷布局智能家居领域。尽管从整体来看,还没有出现特别成功的、能够代表整个行业的典型案例,但这预示着行业正处于探索阶段。然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介入和参与,使得外界认识到,智能家居的未来已经不可逆转。全屋智能已经成为趋势,智能家居企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并整合其他领域的资源,将成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立足的关键。
随着智能家居市场推广和普及力度的加大,智能家居与智慧化装修将互相促进,共同加速发展。同时,全屋定制也将与智能家电相结合,将传统的定制家居和智能家居打通,共同打造智能化的定制家居。此外,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解决实际需求并提供便捷、人性化的体验,将进一步激发智能家居市场的巨大潜力,展现出光明的产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