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曾经看似不可能的智能生活体验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智能硬件”这一概念如今已深入人心。智能硬件是在智能手机之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科技理念,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对传统设备进行改造,使其具备更多智能化的功能。
智能硬件可以分为五大类别: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交通、健康医疗以及其他。这五种类别通常包含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硬件、智能技术和连通能力。
根据产业科技新闻报道,智能硬件已经成为科技行业新一轮增长的关键领域。然而,行业内各企业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以及整个智能硬件市场的某些缺陷。
智能硬件市场正在迅速扩张,预计2016年的销售额将突破500亿元,其中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占据主导地位。从行业层面来看,智能硬件的整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一些热门品类的销量已经突破千万,并且在2016年,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的推动下,市场将继续增长;大型企业也将继续扩展其生态系统。得益于平台的成熟,中小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产品开发。
从产品层面来看,2016年智能硬件产品的发展重点将是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交互方式的优化。这种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交互方式的优化,需要多款智能产品协同工作,才能提供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智能类产品的用户黏性与其实用性密切相关,简单且多样化的交互方式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虽然智能硬件市场前景广阔,但现实却异常严峻。许多初创企业已经倒闭,即便存活下来的公司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截至2015年底,中国完成A轮融资的智能硬件公司接近300家,而完成B轮融资的只有20家,90%的初创公司难以维持运营。主要原因包括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缺乏核心技术以及未能带来真正的价值。如果智能硬件企业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它们只能停留在表面繁荣的状态。
智能硬件通过互联网、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等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具有跨界融合和软硬并举的特点。最终目标是实现硬件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硬件制造企业之间的数据互通仍存在障碍。
当前,中国智能硬件行业的创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包括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以及整个市场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法规滞后,行业亟需规范
智能硬件产品相对较新,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监管责任也不明确。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快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规范行业发展,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市场培育不足,用户耐心有限
由于智能硬件产品出现时间较短,用户对其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这需要厂商和行业共同努力,推出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逐渐提高用户的接受程度,使智能硬件市场走向成熟。
产品功能单一,质量问题突出
尽管短时间内涌现出大量智能硬件产品,但大多数产品功能单一,质量较差,影响用户体验,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产业链不完善,生态壁垒需打破
不同智能硬件产品的产业链完善程度不一。许多产品采用的无线连接技术多样且不统一,各平台之间存在壁垒,难以实现开放的互联互通。因此,行业需要制定统一的生态连接标准,促进各开放平台真正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