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创新和创造方面的速度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不仅深耕国内市场,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除了智能手机出海外,可穿戴设备也在加速国际化进程。
根据IDC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达到954万台,环比增长13.2%,同比增长81.4%。其中,基础可穿戴设备(如手环、儿童手表和智能跑鞋)同比增长92.1%,而智能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则增长了3.4%。
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经理肖晶指出,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本土企业在细分市场的深耕细作及综合实力的迅速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产品从硬件到软件的转变
无论是小米和乐心的健身手环,还是小天才和360的儿童手表,厂商最初都侧重于提升产品的硬件性能。然而,随着市场在2015年的规模化发展,厂商开始更多地关注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和软件平台的开发。例如,儿童手表的功能已经从简单的安全定位扩展到儿童社交娱乐互动的移动设备。
功能从小到大的扩展
中国厂商在可穿戴设备功能上的创新也逐渐从小规模尝试发展为大多数产品的标配功能。例如,中国厂商在2015年率先推出了城市公交支付手环,支付功能已成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通过NFC支付,还是通过智能手表的APP进行扫码支付,中国厂商在可穿戴支付领域已经走在前列。此外,出门问问和华米等厂商推出的智能手表离线存储音乐功能,也预示着可穿戴设备的下一个发展方向。
销售渠道从点到面的覆盖
与2015年相比,2016年更多厂商选择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认知更加成熟,传统渠道需要借助新兴智能硬件产品吸引新用户群体。因此,拥有产品和品牌优势的厂商逐渐在市场上获得了更大的议价权。全渠道管理也对厂商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场从国内到国际的扩张
自小米手环在印度等海外市场取得成功后,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厂商纷纷进军海外市场。例如,出门问问通过美国Kickstarter众筹网站,在一个月内获得了超过2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中国手环厂商bong也收到了泰国电信子公司的380万只运动手环订单。中国厂商在海外市场的积极拓展引起了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广泛关注。
总而言之,以小米、乐心和小天才为代表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厂商,在经过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磨砺后,其在产品功能、软件技术和渠道策略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在全球市场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像出门问问和bong这样的新兴可穿戴设备创业公司,也开始在海外市场寻求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