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销量不断攀升,种类日益丰富,涵盖健康监测、社交娱乐及虚拟现实等多种功能。然而,这些设备也面临着体验不佳、痛点频现和弃用率高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行业。为此,业内专家建议,应从技术和用户体验等多个角度着手,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的出货量超过了1000万只,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尽管苹果公司售出了350万只iWatch,同比增长30%,但其全球市场份额却从第一季度的43%降至34%。
你是否拥有智能可穿戴设备?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将呈现何种面貌?
物联网带来的新机遇 从全球市场来看,2017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达到了3.1亿台,比2016年增长了16.7%,市场规模达到305亿美元。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在医疗保健、导航、社交网络和商务等多个领域推出了成熟的产品。在中国市场,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7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产量约为5880万台,同比增长32.43%;销量约为5025万台,同比增长29.64%,预计2021年销售规模将达到1亿台左右。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物联网技术的进步。智能可穿戴设备实际上充当着物联网的一个入口。原素盾科技创始人吴昊认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背后的互联网可以扩展用户的潜在能力。例如,穿戴者可以通过设备自动将每天的运动数据发送给健身教练,从而获得新的锻炼计划。市场研究机构MIC的资深分析师许桂芬表示,可穿戴设备未来将进一步与物联网应用结合,拓展其在商业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如瓦斯检测和物流管理。
5G技术的发展也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带来了积极影响。通过高效的联动,具备数据采集和智能运算能力的智能可穿戴设备,通过5G网络实现即时互联,将带来更多富有想象力的新应用场景。市场研究机构IDC在其报告中指出,随着5G的到来,更多的物联网设备将得到整合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并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同质化问题凸显 尽管数字看起来令人振奋,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同质化问题依然突出。去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排名前五的品牌分别为Fitbit、小米、苹果、佳明和三星,其中大多数产品都是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占到了可穿戴设备市场的95%。
在高度集中的市场中,技术革新是厂商脱颖而出的关键。据IDC的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增长了1.2%,达到2510万部,而去年同期的增幅为18%。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基础型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下降了9.2%,而价格较高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如苹果和Fitbit的产品,出货量则增长了28.4%。IDC的高级研究分析师杰特什·乌布拉尼表示:“随着智能设备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未来趋势。更多传感器、多年积累的基础数据以及改进的算法,使得更高价格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提供更强大的功能。”
技术创新也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数据显示,内置传感器的智能衣物,如可计步的鞋子,以及能够检测运动情况的上衣、运动短裤等产品,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出货量增长了58.6%。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拓墣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7年全球VR市场的出货量达到了365万台,预计2018年将增长到465万台,年增长率达27.4%。
另一个有力的佐证是,外骨骼机器人正在快速成熟。今年6月底,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外骨骼机器人艾康、艾动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注册证,成为我国首个通过认证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学科带头人励建安教授表示,外骨骼机器人为失去站立或行走功能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康复训练方式,能够帮助他们进行高频率长时间的仿人行走运动训练,这是过去无法实现的。在“6·18”电商促销期间,北京科技创业公司铁甲钢拳的外骨骼机器人帮助京东物流减轻了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铁甲钢拳CEO王潮表示,其核心产品腰部助力外骨骼能够提供30公斤的外部助力,实仓测试显示,该设备能够提升30%左右的搬运效率。
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苹果的蓝牙耳机AirPods刚推出时,我还以为谁会愿意花1000元购买一款音质并不出众的耳机。但试用之后,我立刻购买了一副。AirPods充电方便、自动连接手机,从耳朵上拿下来音乐播放就会自动停止,戴上又开始播放,这些功能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石家庄某广告公司职员赵宇的话,代表了用户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现阶段的需求:良好的体验和适度的智能化。
实际上,智能可穿戴设备无法满足用户的基本体验需求一直是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据统计,智能手表的弃用率高达29%,高德纳研究总监安吉拉·麦金泰尔表示,相较于穿戴式设备的使用率,其弃用率非常高,这对产业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用户为何在尝试后选择放弃?使用不便和功能不实用是主要原因。前者表现为大部分智能手表需要频繁充电,非常麻烦;后者则体现在许多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与智能手机有重叠。市场研究机构英敏特资深科技分析师徐天韵表示:“高普及率的智能手机已经能够提供与可穿戴产品类似的功能,可穿戴设备要想实现可持续增长,必须提供突破性的产品和更低的入门价格。”
基于此,智能可穿戴设备要在体验上过关,就需要在功能上做出取舍。以儿童手表为例,通话清晰和定位准确是购买者的核心诉求,厂商只需将这两点做到位就能赢得市场。今年6月底,高通推出了专门针对儿童智能手表的新芯片,采用传感器融合技术,不仅提供比GPS更精确的位置追踪,还支持高像素摄像头和视频通话功能。
此外,智能可穿戴设备还需在数据准确性上进一步提升。许多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卖点在于实时监控生理数据,但心跳、血压等数据的准确性如何呢?“真正具有医疗价值的产品并不多。”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澄玉表示,国内可穿戴设备行业中,很多公司和研究机构缺乏强大的科研团队,特别是算法团队。因此,生产出的产品虽然具有卖点,但不具备实际的临床医疗诊断价值。如何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仍然是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