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技巨头纷纷转向更加实用的产品,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低配版”智能眼镜。亚马逊推出了正式版的Echo Frames,Bose Frames也跨界进入该领域,而骨传导耳机品牌AfterShokz也推出了太阳镜版本。尽管这些产品不再具备如《王牌特工》中那样先进的功能,也不像谷歌眼镜那样具有强大的影像播放功能,但它们确实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智能特性,例如耳机和电话功能。可以说,这些产品更像是一种智能耳机,只是采用了太阳镜的形式。
这些智能眼镜的共同特点是放弃了对镜片进行技术改造的传统路径,仅在普通眼镜基础上增加了音频功能。尽管技术含量较低,但这些产品仍然展示了智能眼镜市场的复苏迹象。它们传递出一个信号:智能可穿戴设备正朝着科技降级和科技升级的双重方向发展,这可能是从业者需要做出的关键选择。
与几年前以Google Glass为代表的高科技智能眼镜不同,目前流行的智能眼镜更像是智能耳机与太阳镜的结合体。这与技术进步的传统观念相悖。自2012年Google Glass首次亮相以来,微软的HoloLens和英特尔的Vaunt智能眼镜进一步确立了这类产品的“极客”形象,但高昂的价格和道德隐私问题使得这些产品未能普及。
2017年,Google Glass再次推出,但并未改进显示功能,反而进一步减少了应用场景,主要针对企业和机构销售。同样,苹果公司也暂停了AR眼镜的研发,团队成员被重新分配到其他项目中。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公司在尝试推动智能眼镜的发展。例如,Facebook研发了名为“Orion”的智能眼镜,Snapchat推出了可拍照的智能眼镜Spectacles,快手也曾推出类似功能的产品。然而,这些产品并未引起大规模购买热潮,销量远低于预期,这表明市场对于高端智能眼镜的需求并不强烈。
将墨镜与耳机功能结合起来,智能眼镜希望借此获得商业成功,但价格需要进一步降低。从功能上看,可穿戴设备正朝着简化方向发展,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智能眼镜通过减少视觉交互功能,转而专注于音频功能,如Bose采用的侧面微型扬声器,韶音Revvez的骨传导技术等。智能部分则依赖于AI语音助手,如Amazon Echo、Siri和Google Assistant等。
虽然这些产品尚未成为改变生活的黑科技,但它们展示了科技降级的现象,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思考逻辑。科技产品的过度复杂化会导致用户的焦虑和压力增加,因此,简化产品功能和设计,让用户体验更加流畅,成为了当前智能眼镜发展的趋势。
智能眼镜通过减少复杂功能和不成熟技术,使产品变得更加简洁和高效。例如,去除视觉交互功能可以减少伦理问题,同时满足用户“少带一点是一点”的需求。AI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易用性,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实现各种日常操作,如切换音乐、接打电话等。
此外,轻装上阵的智能眼镜通常在成熟的软硬件基础上进行优化,无需巨额研发投入即可快速推向市场。这些产品利用智能手机的算力,降低了终端成本,提高了利润率。这种趋势反映了科技企业在产品新陈代谢方面的努力,通过不断的“减熵”,智能眼镜有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智能产品的进化并非一味追求复杂功能,而是需要在简化和实用性之间找到平衡。科技企业应不断探索如何通过“减熵”来提升用户体验,从而推动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