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国际健康博览会上,由上海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协会主办,慢病管理专委会和宜心健康承办的“CDMIR第三届慢病管理和智能康复高峰论坛”及“衰老、心脏健康与AI智能”互动体验活动发布了重要信息。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比已从1991年的73.8%上升至85%,慢性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未来十年,慢病患者数量预计将快速增长,甚至在未来20年内增长两至三倍。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为心血管慢病的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家认为,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心血管慢病管理和预防,符合现代健康需求,也将成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新冠疫情对心血管慢病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在开幕视频中提到,早在2009年,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约40%的社区居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等四种慢性疾病,这些疾病加速了人体的衰老。如何有效防控心血管慢病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问题。
心血管慢病主要指心脏和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脏病发作)、脑血管疾病(卒中)、高血压和周围动脉疾病等,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冠心病和卒中是最致命的心血管疾病,占男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的80%,女性死亡的75%。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心血管慢病防控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论坛上的专家指出,《柳叶刀》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首批99名新冠肺炎患者中有40人存在心脏病、心力衰竭和中风等问题,另有12人患有糖尿病。首例死亡病例均与吸烟有关,吸烟对肺部有害。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也表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死亡风险更高,50%的住院患者有慢性疾病,其中40%有心脑血管疾病史。
慢病患者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一旦感染,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本次论坛大会主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范慧敏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提到,这为后疫情时代的慢病干预提出了更多要求: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常见的慢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超重,以及戒烟等;制定针对慢病的康复计划(如运动康复等),尽早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尽早干预,尽早康复。
人工智能可以弥补现有防控资源的不足
目前,我国心血管慢病的主要原因是医疗重视不够,忽视了对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慢病的防控,导致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范慧敏教授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只要早期干预,收益非常明显。”已有研究表明,通过早期筛查可以显著减少猝死(每年约54万人)、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心血管慢病防控?专家解释道,我国医生和患者的数量严重失衡,传统的疾病诊疗方式难以实现对慢性疾病的有效管理,医院之间、医院与家庭之间存在“信息孤岛”,难以实现精准诊断和持续管理。然而,人工智能筛查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视网膜动脉、颈动脉、心脏冠状动脉的病变,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论坛上推出的宜心eHBCR居家心脏智慧康复解决方案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打造而成。据介绍,该方案以5G技术为基础,结合最新的AI技术和可穿戴设备,构建了一个连接三甲医院医疗团队、院内医疗设备和居家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多终端互联的信息共享平台。患者在家中的生理数据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自动上传,医生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居家状态和康复情况,及时提供专业指导,实现科学的家庭心脏康复管理。
另一场活动“二心呵护一颗心”互动体验中,观众通过沉浸式、互动性的体验近距离感受了人工智能的魅力。来自宜心科技的智能心电手表备受关注,它可以随时随地监测心脏健康,生成AI心电报告,并监控运动康复过程中的心率变化。通过智能设备,可以早期发现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血管老化,从而进行综合干预,实现早期康复,保护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