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健博会举行,宜心“AI人工智能+服务”防慢性病引关注
作者头像
  • 六络水
  • 2020-11-29 21:18:52 0

11月25日至27日,上海国际健康世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举办,期间举行了“CDMIR 第三届慢病管理和智能康复高峰论坛”及“衰老、心脏健康与AI智能”互动体验活动。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比例从1991年的73.8%上升到现在的85%,慢性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未来十年,慢病患者数量预计还会快速增长,甚至在二十年内增加两到三倍。

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心血管慢病防控面临更大挑战。许多专家认为,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心血管慢病管理和预防,不仅符合当前健康需求,还可能成为大健康产业未来的重点领域。

在本次健康世博会上,慢病专委会全国专家平台推出了“二心呵护一颗心”特别节目,探讨如何借助AI技术提升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和智能康复水平。活动采用了VR、情景模拟等方式,展示了物联网、大数据、5G和AI等技术在智慧健康中的应用。期间,多位专家与媒体记者进行了互动交流,讨论了AI技术在心血管慢病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新冠疫情使得心血管慢病防控更加紧迫。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提到,早在2009年,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约40%的社区居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等慢性疾病,这些问题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心血管慢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周围动脉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心血管慢病患者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据《柳叶刀》报道,首批99名新冠患者中有40人存在心脏病、心力衰竭和中风等心脏或血管问题,另有12人患有糖尿病,其中两位死亡患者均有吸烟史,吸烟对肺部健康有害。

慢病患者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一旦感染,其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本次大会主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范慧敏教授表示,这为后疫情时代的心血管慢病防控提出了更多要求,包括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常见慢病、加强康复计划等。

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弥补现有防控资源的不足。目前,我国心血管慢病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资源侧重于治疗而非预防,导致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范慧敏指出,早期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能够显著降低猝死、心梗和脑卒中的发生率。

此次论坛中推出的宜心eHBCR家庭心脏智慧康复解决方案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设计的。该方案以5G技术为基础,利用AI技术和可穿戴设备,建立起一个连接三甲医院、院内设备和家庭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平台。患者可以在家中通过移动设备上传生理数据,医生则可以实时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从而提供科学的康复指导。

在“二心呵护一颗心”互动体验活动中,观众通过沉浸式体验近距离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魅力。宜心健康的智能心电手表因其能够随时监测心脏健康而备受关注。这种结合智能设备与心脏服务的新模式有助于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实现早期康复。

随着大数据和新兴技术的发展,智慧医疗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成为未来医疗领域的重要趋势。在此次论坛中,多位专家围绕慢病管理和智能心脏康复展开了讨论,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此外,番茄树志愿者团队也为本次活动提供了志愿服务,他们对心脏健康理念的传播得到了广泛认可。近年来,上海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协会慢病管理专委会通过整合专家团队和健康产业平台,积极推动智慧医疗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次会议还发布了多项创新成果,如宜心eHBCR家庭心脏智慧康复解决方案和慢性病多学科综合康复新技术,为智慧医疗在慢病防控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六络水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慢性病人工智能上海举行关注国际服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