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手机的发展历程,每次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进步都给手机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也开始思考,是否可以让日常用品参与到信息交流中?例如,手表、衣物、鞋子等人们经常使用的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
这种想法催生了智能硬件的兴起,特别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繁荣。然而,正如许多新生事物一样,智能可穿戴设备也面临着诸多质疑和争议。智能可穿戴设备是伪需求吗?购买它们是不是一种智商税呢?
回顾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一类——智能手表和手环——最初是从计步器演变而来的。2009年,Fitbit推出了其首款健身追踪器——Fitbit Tracker。这款设备能够通过蓝牙与智能手机连接,在手机上记录用户的步数、消耗的卡路里以及活动时间,使用户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可以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Fitbit Tracker在北美掀起了一场运动与健康的热潮。
不过,Fitbit手环的亮点后来变成了其发展的瓶颈。单一功能的手环带来的新鲜感无法持久,这也是当时整个智能可穿戴行业面临的问题。如何将用户对手环的喜爱转变为必需品?华为、小米、微克等国内多家智能可穿戴设备公司给出了答案。
2014年,国内的智能可穿戴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上的产品大多来自国外。而小米手环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可穿戴设备的门槛,还在功能上实现了集成,包括计步、睡眠监测、蓝牙解锁和提醒等功能,同时还具备长达30天的续航能力和生活防水设计,让用户逐渐养成了长时间佩戴的习惯。
小米手环发布后,国内的智能穿戴行业迅速发展,不仅标准化了产品,功能上也日益丰富。从小米的第一代手环到最新发布的第六代手环,从无屏幕到大屏幕,再到新增心率监测、睡眠监测、公交地铁支付等功能,甚至支持小爱同学语音控制智能家居。华为也在2018年底开始推出搭载自家研发的Lite OS系统的Watch GT系列,并在最近发布了搭载鸿蒙系统的Watch 3系列。微克则从2015年开始研发心率、睡眠、血压、血氧、血糖等功能,并将其应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中。
可以看出,如今市场上表现良好的智能穿戴公司都有着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目标用户群体越来越多,上述问题的答案已经变得清晰:追求新鲜感的因素已经淡化,更多的用户是因为设备的实际功能而被吸引。如今,智能可穿戴设备已变得非常普遍,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这些企业能否在这个浪潮中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专注产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