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数码产品的未来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比如穿在脚下的智能运动鞋、戴在手腕上的智能手表、架在鼻梁上展示另一个世界的智能眼镜,以及挂在耳边提供无线音频体验的TWS耳机。这些设备统称为“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可穿戴设备近年来备受市场和资本关注,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这类设备与人体直接接触,可以收集多种人体数据,提供视觉、触觉、听觉及健康监测等方面的交互体验;其次,它们是手机使用习惯的延伸,部分功能如消息通知、听音乐、打电话、健康检测等无需掏出手机即可完成,使用方便,未来还将向独立移动终端方向发展;最后,随着科技进步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集成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实用性越来越强,人们对未来的想象空间也随之增大。
事实上,仅用硬件设备这一术语不足以概括智能可穿戴设备背后的复杂产业链,软件支持、数据交互和云端大数据等环节缺一不可,才能实现健康监测、数据分析、信息反馈和解决方案等功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智能可穿戴设备代表了数码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全球各大互联网巨头、手机厂商和科技公司争相角逐的新风口。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具体类型及其市场现状。
智能可穿戴设备种类繁多,涵盖从AR/VR/MR头戴式一体机、智能音频眼镜、蓝牙耳机、可穿戴扬声器,到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智能衣服、智能运动鞋等多种类型。
AR/VR/MR头戴式一体机是一种虚拟现实设备,通过封闭用户的视觉和听觉,让用户沉浸在虚拟环境中。尽管这类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教育、医疗、零售、航天和军事等领域,消费级市场以影音娱乐为主,但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智能音频眼镜通过将智能音频与眼镜结合,实现了开放式音频体验。随着技术进步,这类设备将逐渐融合视觉技术,提供更多功能。
TWS耳机(真无线立体声耳机)通过蓝牙技术实现无线传输,主要功能包括听歌、通话、看视频和游戏等,具有便携和多功能的特点。
可穿戴扬声器是一种介于耳机和音响之间的设备,通过定向音频传输,佩戴者可以享受立体声音效而不影响周围人。这种设备体积小、便携性强,适合长时间佩戴。
智能手表不仅具备个性化表盘和健康监测功能,还能显示消息通知、进行移动支付、与智能家居联动等,部分型号还具备完整的移动电话功能。智能手环则是精简版的智能手表,续航能力和价格上有一定优势;智能戒指目前还在研发阶段,有望具备操作交互、震动提醒和健康监测等功能。
智能衣服和智能运动鞋内置传感器,用于收集人体健康信息和运动数据。尽管这两类产品尚未广泛普及,但其潜力巨大。
智能可穿戴设备品类众多,但目前出货量较大的主要是蓝牙耳机、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其他类型的产品受限于技术、价格和使用习惯等因素,发展规模较小,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IDC的数据,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逐年增长,2020年即便受到疫情影响,仍大幅增长32%,达到4.447亿部。预计未来五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以12.4%的复合年增长率继续增长。AR眼镜的增长势头尤其强劲,预计到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38%。
市场上主要的AR/VR/MR头戴式一体机品牌包括谷歌、微软、Facebook的Oculus、三星、Vuzix等,国内品牌有3Glasses、DPVR、HTC、华为、影目科技、爱奇艺、小米、MOLO、Nreal、Pico、影创科技等。
智能音频眼镜和智能眼镜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华为、BOSE、亚马逊、韶音等品牌已经推出迭代产品,苹果、Facebook、OPPO等也在积极布局。
TWS耳机和蓝牙耳机品牌众多,包括苹果、谷歌、华为、小米、索尼、VIVO等手机厂商,以及索尼、BOSE、森海塞尔、漫步者等音频品牌。
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市场主要由手机厂商和早布局的厂商占据,如华为、小米、苹果、三星等。
智能可穿戴设备种类多样,每种设备都由各种芯片、传感器、电池、功率器件等元器件组成。其中,蓝牙/低功耗蓝牙芯片、可充电式锂离子电池和电源管理IC是最关键的元器件。
蓝牙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音频眼镜、真无线耳机和智能手表,提供音频和数据传输功能。市场上主要的蓝牙芯片供应商包括多家知名芯片原厂。
智能可穿戴设备需要长续航能力,因此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至关重要。市场上有众多电池供应商,包括专注于软包电池、扣式电池和圆柱型钢壳电池的企业。
智能可穿戴设备内部需要电源管理芯片,以实现低功耗和高效运行。市场上有许多电源管理IC供应商,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可穿戴设备中。
综上所述,随着硬件和软件技术的进步,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国内相关产业也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激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穿戴设备在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