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电子产品到医疗器械,「研和智能」血压手表再迭代
作者头像
  • 杜小含
  • 2022-06-27 09:17:36 7

当前,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备受关注,国内多家创业公司纷纷涉足“智能血压手表”领域,「研和智能」便是其中之一。通过气囊加压精确测量血压,对于传统的水银血压计和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来说并不是难题,但如何将气囊缩小至手表腕带大小并确保其准确传递脉搏压力,成为了衡量此类产品技术的关键。

「研和智能」开发的双气囊专利智能血压手表BP Doctor MED(医疗级)现已进入型检阶段,预计将于明年第二季度获得NMPA医疗器械二类认证。与此同时,CE备案和FDA报证也在同步推进。公司创始人兼CEO盛奕冰向36氪透露,2019年公司开始研发智能血压手表,采用了“示波法”技术路径,即通过气囊传递动脉血管内的血压波动变化,从而推算出收缩压和舒张压。

中国的高血压患者人数高达2.7亿,盛奕冰及其团队希望借助新产品帮助这一群体进行慢性病管理。她认为,可穿戴医疗设备既要达到医疗级别的精确度,又要具备轻薄、美观的特点,才能让用户长期佩戴。

因此,如何将气囊做得既窄又轻,并确保其输出的气压稳定,成为了他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不同的材料形变状态会直接影响信号传输,如果材料无法稳定实现线性形变,可能导致原始信号失真,进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智能血压手表在较长的生命周期内需要多次膨胀和收缩,对其耐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

“为了找到合适的气囊材料,我们考察了数百家供应商,并尝试了多种材料。最终,经过工程师和供应商共同改进工艺,成功制造出了厚度为3毫米的气囊。在准确度方面,BP Doctor MED的血压测量误差范围为正负5毫米汞柱。”盛奕冰说道。

除了气囊外,许多微型元器件也需要原创设计和定制。例如,微型气阀。“气阀”虽然是成熟元器件,但需要将其做到黄豆大小,并具备耐压、耐高温和数万次使用寿命等特性,市场上没有现成产品。研和走访了多家生产企业,寻找符合需求的电磁线圈、磁吸片硅胶注射和气阀磁芯等部件,以组装生产微型气阀。“例如,硅胶注射时,硅胶粒尺寸精度需在0.01毫米以内,研发过程中,仅模具就报废了两套。”

克服多个技术难关后,研和目前拥有8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专利以及1项PCT专利。

在用户体验方面,研和针对中年和老年两个群体进行了界面和功能设计。“针对老年人,我们设计了一键血压测量模式,并配备了一个大按键,方便老年人操作。另外,无论手表处于何种状态,长按此键2秒即可直接进入血压测量模式。”技术负责人表示,对于中年人群,则主要考虑其工作繁忙或原有测压设备过大,无法实时测量血压,因此设计了血压实时测量和日常提醒功能。

2020年初,公司曾在海外众筹网站Indiegogo发起众筹,凭借BP Doctor Pro产品筹集了58万美元。同年6月,产品在美国等地上市。从相关查询来看,目前仍有一些国外用户通过该网站反馈产品使用体验和改进意见。

产能方面,第一代血压手表PRO已实现全面量产,医疗级产品MED正在进行小批量试产,预计明年实现量产。今年10月,研和血压手表BP Doctor Pro开始在国内销售,定价1998元/支,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体验店结合的方式推广。除天猫和京东自营店外,主要采用经销商代理模式。此外,市场负责人Camel表示还将尝试更多内容营销,通过有价值的健康科普,传递可穿戴智能血压表的价值。

近期,华为发布了首款“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WATCH D,该产品获得了医疗器械二类认证。通过这款可穿戴设备,高血压患者可以随时测量和记录血压情况;患者的连续血压数据也将为医生提供更优的临床参考,助力高血压的治疗和控制。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杜小含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迭代医疗器械手表电子产品血压智能消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