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辨认技术简史
作者头像
  • IoTF物博会
  • 2019-08-25 14:10:20 1

语音识别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引言

自语音识别技术诞生以来,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其精度和实用性逐渐提高。尽管在特定领域和人群中仍存在局限,但语音识别已经成为一种便捷高效的沟通方式。本文将从技术和产业两个角度回顾语音识别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帮助更多年轻技术人员了解这一领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什么是语音识别

语音识别,又称自动语音识别,英文缩写为ASR,主要是将人类语音中的词汇内容转换为计算机可读的输入,通常是文本形式。广义上,语音识别包括将语音转换为文本的过程,简称语音转文本识别(Speech To Text, STT),这与文本到语音(Text To Speech, TTS)形成对比。语音识别是一项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前沿技术,涵盖了数学与统计学、声学与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是人机自然交互的关键环节。

语音识别的历史与发展

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52年,当时Davis等人发明了第一个能够识别十个英语数字发音的实验系统。随后几十年中,语音识别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GMM-HMM时代、DNN-HMM时代和端到端时代。

GMM-HMM时代

在70年代,语音识别主要集中在小词汇量、孤立词识别上,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简单的模板匹配方法。进入80年代后,研究思路转向基于统计模型(HMM)的方法。HMM模型利用概率模型描述语音信号的特征,而GMM-HMM框架中,HMM描述语音的短时稳定性,GMM描述每个形状内的发音特征。

DNN-HMM时代

2006年,Hinton提出了深度信念网络(DBN),推动了深度神经网络(DNN)的研究。2009年,俞栋和邓力将DNN技术应用于大规模连续语音识别,显著提高了语音识别的准确性。DNN-HMM框架中,DNN模型取代了传统的GMM模型,对每个形状进行建模,从而提升了对语音信号的分类概率和鲁棒性。

端到端时代

近年来,端到端技术的发展使得语音识别的模型结构更加简洁。端到端技术主要分为两类:CTC方法和Sequence-to-Sequence方法。CTC方法无需预先对齐数据,只需输入序列即可训练模型。Sequence-to-Sequence方法则通过编码器和解码器组件,实现语音信号到文本的直接转换,从而简化了模型结构。

当前技术现状

目前,主流的语音识别框架仍然由声学模型、语言模型和解码器组成。声学模型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业界纷纷发布新的声学模型结构。例如,科大讯飞提出的深度全序列卷积神经网络(DFCNN),以及阿里的LFR-DFSMN模型,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此外,远场语音识别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领域。

技术发展趋势

未来,语音识别技术将朝向远场化和融合化方向发展。远场语音识别技术需要解决诸如回声消除、噪声下语音识别等问题。此外,语音识别还需与语义理解相结合,实现更加智能的交互方式。未来的语音识别技术不仅需要提高算法性能,还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共同进步,包括更先进的传感器和更强的计算能力。

产业历程与趋势

语音识别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经历了多个关键节点。从最早的基于HMM的Sphinx系统,到2009年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再到Amazon Echo的问世,语音识别技术逐步走向成熟。未来,语音识别产业将从研发转向应用,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实际效果。平台服务商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提供统一的操作系统和丰富的功能,推动语音识别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总结

尽管语音识别技术尚存在一些限制,但它已经在各种真实场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技术和产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正向反馈循环,推动了语音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多技术、多学科的融合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主流趋势,语音识别也将继续向着更高的维度迈进。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IoTF物博会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简史辨认语音技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