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辨认再惹争议,拿什么保护我们的隐私安全?
作者头像
  • 中国音乐财经网
  • 2019-10-28 06:54:27 2

智能音箱正在逐渐融入每一个家庭的生活,然而近期它们却引发了不少问题。7月11日,谷歌承认让外包人员监听由其虚拟助手记录的用户音频。几乎在同一时期,亚马逊的智能音箱Echo也被曝光存在隐私问题。

你是否意识到,智能音箱可能正在悄无声息地记录你的一言一行?又是否想过,这些未经隐藏的数据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黑客利用?尽管智能家居产品为我们带来了万物互联的便利,但它们也可能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对于隐私泄露的问题,我们真的束手无策吗?

语音识别漏洞频现,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如何正确运用?

知名调研机构IDC预计,2019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将达到8.41亿台,2023年将进一步攀升至14.64亿台。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增长37.3%,达到1.69亿台。其中,智能音箱的增长最为迅速,出货量达到2320万台。

德勤预计,2019年将有1.64亿台智能音箱售出,总收入将增长63%;Canalys数据显示,年底全球智能音箱安装量将达到2.079亿台,增幅82.4%。

尽管各机构的预测数据有所差异,但均表明一个趋势:智能音箱正在成为与智能手机一样普及的通用智能设备,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亚马逊的Echo系列与谷歌的Google Home系列是全球出货量最高的两大智能音箱品牌,合计销量接近1000万台。然而,这两款产品屡次陷入侵犯隐私的争议。

据报道,亚马逊在全球范围内雇佣了数千名员工来监听Alexa与用户互动的录音。尽管这些员工签订了保密协议,但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可能轻易获得用户的详细信息。

对此,亚马逊表示,他们严格遵守隐私和安全标准,只听取了少量的录音样本,这些样本用于培训语音识别系统,以提高Alexa的理解能力。谷歌的回应与此相似:只有0.2%的录音被审查,且与用户账号无关,此举同样是为了改进算法。

任何具备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功能的产品,在特定节点上由人工监听并标注信息,以便找出错误类型,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在一些重视个人隐私的国家,这些创新技术可能会侵犯用户隐私。

2018年,谷歌为此付出了代价。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2018年第四季度遭遇了欧盟监管机构的巨额罚款,超过了其全年的预期税款。此外,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要求Facebook支付50亿美元,以处理Cambridge Analytica数据丑闻引发的调查。

尽管智能音箱仍然主要存在于客厅,但配备摄像头的扫地机器人、用于监护老人和儿童的监控设备正在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尽管保护个人隐私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但制造商在开发智能产品时,必须将公共安全置于首位。

万物互联时代,人工智能与个人隐私如何兼得?

IDC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音箱市场出货量达到1122万台,同比增长787.2%。Canalys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音箱市场出货量占全球总量的51%,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音箱市场,预计到年底,中国智能音箱安装量将超过5990万台,增长率为166%。

在中国市场,虽然亚马逊和谷歌的市场份额不大,但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玩家众多,百度、阿里巴巴和小米三家公司占据了超过91%的市场份额。

这三家公司都提供互联网服务,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智能音箱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竞争,而是如何在5G大规模商用前,提前规划物联网战略的竞争。

智能音箱虽然诞生于客厅,但未来将不仅限于客厅。未来,通过智能音箱实现的语音交互还将发生在汽车、酒店、商业场所等更多空间。随着物联网设备的爆发,语音交互的需求将增加,保障数据安全变得更为关键。

从技术角度来看,区块链技术应当发挥作用。计算能力和算法的进步需要大量数据支持,但很多时候,用于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的数据可能是敏感信息。例如,在医疗领域,由于法律限制,医疗数据不能被共享,这极大限制了技术应用场景的拓展。在5G时代,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将共同发挥重要作用,数据上传到云端,以确保用于研究的医疗数据不被泄露和滥用。

从法律角度来看,建立合规使用的法规或许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在技术尚未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通过法律法规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是全球普遍的做法。

2018年5月,欧盟颁布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企业和数据的使用进行了严格限制,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了重罚。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仍在制定中,人工智能的研发者、服务提供商和使用者对数据使用的界限认知还不清晰。

在加快立法的同时,还应保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环境。保护个人隐私是基础,但也不能忽视人工智能对数字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人工智能专家、伦理学家、监管者和公众代表都应积极参与,尽快制定符合国情的法律法规。

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实属不易。放眼国内,人脸识别技术早在2014年就已经超越人类水平,直到2018年才实现大规模应用。语音识别及其交互也是如此。有多少厂商能够抵御用户数据的诱惑?又有多少消费者能够确保自己不会遭受黑客攻击?只希望未来的数据侵犯事件不再发生。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中国音乐财经网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辨认语音争议隐私保护安全我们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