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辨认会代替速录”,别酸了好吗
作者头像
  • 赵春孟
  • 2019-10-31 15:52:06 3

什么是速录?

速录是指由具备较强信息辨别、采集和记忆能力,以及文字和语言理解和组织能力的专业人员,利用速录软件和速录机对语言或文本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整理。

语音识别会取代速录吗?

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年。“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我的观点始终如此。为什么到了2018年,我还在谈论这个老问题?因为最近身边有不少人想考速录师,朋友们也常说“语音识别这么发达,速录很快就会被淘汰”,这让我犹豫不决。

我们来谈谈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投资什么绝对不会亏损?答案是投资自己的能力和健康。暂且不论速录是否会因语音识别而被淘汰,学习速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上的提升。比如,两位文秘面对同一份文件,一位需要两小时,另一位只需半小时。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选择哪位?肯定是效率更高的那位。

让我们回到主题,探讨为什么语音识别无法取代速录。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从理论上讲,这是“技术”与“技能”的本质区别。

语音识别是一种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新技术,它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诞生。就像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的大脑一样,机器识别也无法替代人工识别,因为它是人类创造的技术。技术只能服务于人类,而不能反过来。在庭审现场,所有的声音都会被转化为文字,但庭审中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如与案件无关的话或脏话)也会被记录下来,这无疑增加了事后校对和整理的复杂性。新技术只有在提高效率、降低对人的工作要求的情况下才能广泛应用。而人工速录则不同,速录师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的语言环境和语音场景。此外,速录师的作用不仅仅是被动地记录,还会主动进行整理。因此,语音识别的“技术”是事先设定好的,而人工速录的“技能”是后天培养的。

二、从应用角度看,这是“工场”与“社会”的重要分工。

语音识别更适合应用于生产流水线、远程医疗等“工场”性质的领域,因为它符合这些行业对高效、准确、及时和简便的要求。而人工速录不仅适用于这些领域,还适合那些具有人文色彩的社会性质的工作,例如司法庭审、文秘记录、行政会议、新闻采访等。

三、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是“实录”与“整理”的显著差异。

在重要的会议现场,速录师会全程记录领导的讲话,但在提交给领导审阅时,领导可能会不满意,因为记录中保留了讲话中的口语痕迹,且未进行必要的整理。这说明,即使在保证真实和快速的前提下,语音识别的“实录”和人工速录的“整理”所产生的效果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噪音环境下,方言问题,同音字和近音字的理解,这些都是计算机难以处理的,但对于现场的速录师来说却很容易。如果一味依赖“机器”,在庭审结束后仍需进行整理,反而会增加工作量。此外,语音识别技术对于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语义清晰度和排版顺序等方面仍然无法完全掌控。

综上所述,人工速录无法被语音识别取代。人工速录不仅使用技术手段,还从事技能工作;不仅完成工厂加工的任务,还具备社会能力;不仅满足实录要求,还进行整理规范。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赵春孟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辨认语音代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