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辨认技术是一种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它通常利用摄像机或摄像头捕捉含有面部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检测和追踪人脸。根据《2018年中国生物辨认市场分析报告》的数据,2017年全球生物辨认市场的规模达到了172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增长至240亿美元。其中,人脸辨认市场规模在2015年至2020年间增长了166.6%,预计2020年将达到24亿美元。
人脸辨认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在生物辨认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人脸辨认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人脸辨认工程化研究正式开展,主要依靠人脸几何结构进行识别。1991年,“特征脸”(Eigenface)方法首次将主成分分析(PCA)和统计特征技术应用于人脸辨认,显著提升了实际效果。
进入21世纪,随着机器学习理论的发展,遗传算法、支持向量机(SVM)、流形学习等方法被相继应用于人脸辨认。2009年至2012年期间,稀疏表达(Sparse Representation)成为研究热点。2014年前后,深度学习技术兴起,香港中文大学Sun Yi等人提出将卷积神经网络(CNN)应用于人脸辨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自2015年起,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人脸辨认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如《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账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安全防备视频监控人脸辨认系统技术要求》等法规为该技术在金融、安防、医疗等领域的普及奠定了基础。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被纳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对人脸辨认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人脸辨认领域的研究关键词主要包括特征提取、稀疏表示、图像分类、神经网络、目标检测等。根据最近两年在国际会议FG上发表的论文,关键词频率最高的依次为人脸辨认、目标检测、图像分类等。此外,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和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一直是研究热点。
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三大顶级国际会议分别为:
这些会议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高级别的学术盛会,涵盖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多媒体计算等多个方向的研究成果。
人脸辨认技术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图像采集与预处理、人脸检测、特征提取、人脸辨认和活体检测。
人脸辨认技术的研究涵盖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图像处理、生理学、心理学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常用的人脸数据库包括FERET、CMU Multi-PIE、YALE、ORL等,这些数据库包含了大量不同姿态、光照和表情的人脸图像,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人脸辨认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