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一座无人机智能基站成为守护城市秩序的科技前沿。无人机每日从这里起飞,以百米高空的视角,借助智能识别技术,使违法建设、乱倒垃圾等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9月22日下午,记者跟随省司法厅深入佛山南海,近距离观察无人机如何迅速、高效地捕捉违法线索,探索行政执法智能化的前沿实践。
传统执法模式面临覆盖不足、人力需求大、成本高昂等挑战。丹灶镇综合行政执法办常务副主任郭泽伟介绍,为解决这些问题,南海区于2021年启动“空天地”一体化治理体系项目,丹灶镇作为试点,引入低空无人机智能遥感网络,为城市管理、土地、环保等相关部门提供无人机智能巡检与智能识别服务。
无人机的优势在于其卓越的空间定位精度与精准复拍能力。技术服务提供商佛山中科云图公司的徐朝朝指出,无人机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区域的巡查任务,显著降低人力成本。据计算,一台无人机在2.5天内执行20次飞行任务,即可覆盖约20平方公里的区域,相当于30名巡查人员的工作量。
人工巡查存在盲点与死角,而无人机则能实现全天候、全地域覆盖,不受交通限制。一旦收集到违法线索,云平台会立即预警,并通过智慧城市运行平台将信息流转至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丹灶镇综合行政执法办副主任郭宏滔表示,无人机发现违法线索后,执法部门迅速响应,前往现场制止违法行为,通过闭环机制对违法主体进行处理。此举有助于从源头治理,减少工作负担。目前,丹灶镇已部署9台无人机基站,实现3天内全面巡查,建立镇级“1+1+10”综合行政执法模式,包含10个专业执法小组,形成区、镇、村三级协同机制,提升多部门协作效率。
为确保无人机执法的规范化,南海区司法局制定了《无人机执法应用指导意见》,明确了包括采购、布点、路线规划、标识管理、操作规程在内的“八个统一”。此举旨在通过制度化设计,确保执法过程的严格与规范。
省司法厅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处三级调研员曹智勇指出,南海的“空天地”一体化治理体系显著提升了城市治理效率,集约化的建设模式有效节约了行政资源。未来,南海将通过打造示范性案例,推广无人机在行政执法领域的应用,解决基层执法力量薄弱的问题,并将经验复制至全省,推动广东行政执法方式的创新与高效化。
南海区通过无人机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实现了城市治理效率的提升,也为行政资源整合与制度化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无人机执法标准的全省推广,广东正逐步迈向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化、高效化的监管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