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的深入交流中,双方聚焦于无人机及智能机械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合作,共同探讨如何将先进科技融入农业生产,以提高效率与可持续性。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自1949年创立以来,已成为集研究力量、学科优势和区域特色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其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方面屡获国家级荣誉,累计转化科技成果创造社会经济效益逾五百亿元。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公办重点技师学院,不仅为全国、全省输送高技能人才,还承担着国家级综合职业培训重任。
在讨论中,专家们指出,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面对无人机的续航、载重、抗风等性能要求,以及如何实现精准服务、应对极端天气等挑战,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关键。为了实现无人机的一机多用,适应不同农业生产需求,适时增加专业模块显得尤为重要。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雪峰委员强调,通过将无人机等智能设备的数据集成至大数据平台,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优化决策过程。他举例说明,在应对极端高温天气时,无人机可以通过喷洒水雾,形成水面覆盖来降低温度,保护水产免受损害。这种数据驱动的策略,不仅体现了智慧农业的价值,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创新思路。
张家宏处长指出,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农人的推动,而智能农业机械正成为他们的得力助手。扬州作为水产大市,无人机及其相关设备的应用前景广阔,特别是在水质监测、水下环境评估以及高效渔业管理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相较于传统的抽干水捕捞方式,无人机等智能机械能够实现更加环保、高效的捕捞作业,保护水生生态平衡。
刘建伟副书记表示,技工院校致力于培育实用型技能人才,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则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通过双方合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农业环境中锻炼技能,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这种紧密的产学研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交流会议不仅深化了双方在智能农业领域的合作意向,还探讨了如何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双方认为,通过合作,可以促进理论研究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加速智能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共同推动农业智能化进程,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此次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的深度交流,不仅展示了智能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更为培育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农业人才提供了新的路径。双方的合作,预示着智能农业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同时也为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