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山】随着俄乌冲突的启示以及美国的策动,台湾军方近期积极寻求推进无人机部队的建设。台湾“国防部”在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罕见地公布了当前装备和研发中的无人机全系列型号,并声称计划采购高达3000架“军用商用标准”无人机。然而,台湾薄弱的无人机技术基础让这一宏大计划在岛内媒体中饱受质疑。
最新“腾云”无人机性能不如大陆快递无人机
台湾《联合报》指出,台湾“国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科院”)的无人机项目。该研究院航空研究所所长齐立平表示,借鉴俄乌冲突中无人机的应用经验和推动“无人机不对称战力”的概念,台军加速研发多种无人机,并通过军民合作模式快速构建无人机新战力体系。
“中科院”透露,当前台军列装的无人机包括“红雀2”微型无人机、“锐鸢1”型中型无人机、“陆军战术近程无人机”和“剑翔”反辐射攻击无人机。此外,还公布了在研的“腾云”大型无人机、“锐鸢2”型无人机、“红雀3”型无人机与巡飞弹。台军计划采购的3000架“军用商用标准”无人机涵盖了舰载监侦无人机、陆用监侦无人机、目获型无人机、监侦型无人机与微型无人机等多个类型,预计在8月前完成原型机设计,随后进行批量采购。
备受关注的“腾云”无人机性能未达预期
最受关注的“腾云”大型无人机,号称是台湾当前性能最先进、续航能力最强的无人机。然而,台“中科院”透露,该无人机正在进行作战测评,即将进入量产阶段,但具体的量产数量并未对外公布。尽管如此,有岛内媒体指出,台军对“腾云”无人机的性能并不满意。例如,2021年9月,一架“腾云”无人机在台东训练时因制导系统故障坠毁,这加深了台军对无人机性能的疑虑。随后,台“中科院”停止了该无人机的升空测试,转而启动了新一代“腾云”无人机的研制工作。新一代“腾云”无人机换装了推力更强的发动机,载荷能力、分辨率及滞空时间均有所提升,机体大量采用了复合材料。据称,这款无人机使用的发动机与台湾向美国求购的MQ-9B“死神”无人机相同,具有24小时滞空能力和超过1000公里的飞行距离,且可改装成武装型号,搭载机炮、导弹等武器。它的外形与“死神”无人机极为相似,是一款中高空、长航时、多载荷的大型全复材无人机,具备自主起降、多机操控、联网导控和实时影像传输功能,适合执行日夜间的情报搜集和监视任务。
台军无人机坠毁事故频发
除了“腾云”无人机在研发过程中发生的坠毁事故外,台军现役的其他无人机也频繁出现问题。以“锐鸢1”型无人机为例,作为中型无人机,它采用复合材料与模块化设计,具备快速部署与长时间滞空侦察能力。尽管台军宣称“锐鸢2”是其升级型号,性能更优,但该系列无人机的坠毁历史表明,台军的自我吹嘘难以令人信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秘密研制的“锐鸢1”无人机,直至2010年才正式服役,期间经历了数次坠毁事故,导致台陆军将其转交给海军使用。据统计,自服役以来,至少11架“锐鸢1”无人机因不同原因坠毁。
台湾无人机产业基础薄弱
面对无人机战力的不足,台湾军方希望通过与台湾民用无人机企业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计划采购的3000架“军用商用标准”无人机旨在填补这一缺口。然而,岛内专家指出,台湾的无人机技术基础薄弱,大部分核心设备依赖进口,整合能力亦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有媒体戏谑地指出,台湾自产的无人机性能甚至不及大陆顺丰快递使用的货运无人机。
台湾无人机产业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技术研发,还包括人员培训、操作规范、保养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无人机坠毁事故频发。此外,台湾电子产业虽然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但在无人机关键技术和整体水平上仍有很大差距。台军内部调查发现,无人机坠毁事故的原因之一是人员培训不到位、操作不规范以及保养不当,这增加了无人机的故障率。
台湾无人机产业的现状被描述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即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和应用经验,难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台军无人机部队的整体状况被形容为“性能不佳”,无法满足实战需求。此外,台湾电子产业在无人机制造方面的工业基础虽有一定优势,但在无人机技术积累和核心竞争力上仍处于劣势地位。
综上所述,台湾军方在无人机领域的建设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技术基础薄弱、人员培训不足、操作规范不严以及供应链管理复杂等问题。为了提升无人机战力,台军一方面寻求与民用无人机企业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解决自身在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