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考圆满成功,中国飞马机器人科技助力科学探索
一、科考概况
2023年4月6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返回上海,结束了历时163天、行程6万余海里的科学考察之旅。此次考察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同参与,标志着中国第三次“双龙探极”行动,同时也是飞马机器人继36、38次南极科考后,第三次参与这一壮举。
二、科考亮点
- 聚焦重大科学问题:考察团队聚焦南大洋重点海域,深入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机制,完成了对南大洋有关海域和南极大陆特定区域的调查任务。
- 冰雪环境监测与天文观测:考察期间,科考队成员在中山站至南极冰穹A断面的所有站点进行了冰雪环境监测与天文观测,为了解南极、保护南极和利用南极作出了积极贡献。
- 新技术应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单位,携飞马智能航测/遥感/巡检/应急系统出征南极,采用先进的无人机技术,如V10、V500、D500、D2000S及SLAM100等,有效提升了科考效率与精度。
三、极端环境挑战与应对
面对南极内陆严苛的环境,如地吹雪、极端低温等,科考队伍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借助飞马无人机系列产品的强大功能,包括长航时、高抗风性能及大范围数据获取能力,成功克服了自然界的重重考验。
四、技术创新与应用
- 无人机高效航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团队携带D2000S和D500无人机,实现了在雪地车车厢和生活舱内规划航线与执行任务,显著提高了航测效率。
- “空地一体化”测绘: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利用V10、V500、D2000S无人机及SLAM100手持激光雷达扫描仪,进行了大规模的空地一体化摄影测量,展现了无人机在极地测绘领域的强大潜力。
- 精准三维测量: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V1000无人机,在南极航测期间,为冰盖/冰架变化监测与全球变暖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展示了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卓越性能。
- 国家海底地形命名工作: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科考队员利用V10无人机,成功实施地形地貌勘测,为国家海底地形命名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信息。
五、飞马机器人品牌实力
自2016年起,飞马机器人已助力多次北极与南极科考任务,旗下全系主力产品在极端环境下表现出色,赢得了行业用户的高度信赖。未来,飞马机器人将继续坚持创新、价值、诚信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专业高效且安全可靠的产品与服务,旨在成为全球无人机行业的领导者。
此内容是对原文的深度改写,旨在保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的同时,通过语句结构、词汇选择等方面的调整,确保与原文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