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凯旋,赛尔红亮相南极上空
作者头像
  • 张珂珂
  • 2023-05-08 10:40:00 3019

探索南极的科学奇旅

随着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的圆满返回,同济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极地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支由杰出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历时163天,穿越了6万多海里,完成了涵盖南极的科学探险,为地球的气候、冰冻圈及海平面上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科技赋能极地探索

此次考察中,赛尔五镜头倾斜摄影相机成为了关键工具,记录下了南极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复杂的冰层结构。这些图像不仅展现了南极的极端环境,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详实的数据,用以分析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与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数据的重量

通过广泛的实地考察,科考队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完善地、空、天观测网络、提升东南极地区的物质平衡估算准确性、验证冰冻圈的关键科学过程以及减少海平面上升预测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探索的足迹

在南极的中山站、泰山站和昆仑站,科考队员们展开了对冰盖和冰川物质平衡的研究,运用车载GNSS测量、ICESat-2卫星测高等技术手段,对南极冰流速度进行实地监测,从而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更加精准的科学依据。

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考察期间,科考队员们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还通过在昆仑站的合影,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面。顾元元与曹哲毅两位科学家的身影,成为了这次南极之旅的生动注脚,象征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精神的延续。

极地探索的挑战与胜利

在极端环境下,科考队面对了风雪交加的挑战,展示了人类面对自然极限的勇气与智慧。内陆队在暴风雪中坚持工作的场景,成为了这次探险旅程中最令人敬佩的画面之一。

高精度极地测绘

利用无人机平台,科考队对冰面微地形进行了详细的探测、分析与建模,获取了厘米级精度的UAV DEM和冰雪表面坐标点,为南极地貌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细节。

这次南极科考不仅是一次科学探索的胜利,更是人类智慧与科技力量的展现。它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极地环境的理解,也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标志着我们在探索未知领域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本文来源:赛尔无人机
责任编辑: : 张珂珂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南极赛尔科考队凯旋中国上空亮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