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与自然的交汇处,河南省林业资源监测院近日宣布,2023年的飞播造林任务已超额完成,展示了科技在绿色发展中不可小觑的力量。通过引入无人机精准飞播和种子丸粒化技术,河南省不仅提高了造林效率,还大幅提升了造林质量,为生态环境保护注入了新鲜活力。
飞播造林作为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之外的重要补充手段,以其独特优势迅速扩展。2023年,河南省共覆盖30.21万亩飞播区域,显著超过年初设定的25万亩目标。这一成果主要集中在伏牛山区和太行山区,展现了飞播造林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适应性和高效性。
为攻克传统飞播造林的挑战,河南省采取了创新之举,包括使用2架空客H125型直升机与3架无人机的组合,实现了作业的全天候、全地域覆盖。无人机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使其成为提高造林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工具。据统计,无人机飞播造林面积达到了11.5万亩,占总造林面积的38.1%,创下历史新高。
除了科技装备的升级,种子处理技术也得到了显著优化。采用鸟鼠驱避剂、抗旱保水剂等药剂配方进行拌药处理,有效降低了鸟类和鼠类的损害,提高了种子发芽率和幼苗存活率。同时,种子丸粒化的推广,通过添加麦饭石、膨润土等材料,不仅减少了“闪芽”现象,还便于精准播种,解决了低海拔、干旱地区的造林难题。
自1983年起,河南省的飞播造林事业已历经四十余载,范围从最初的伏牛山区扩展至太行、桐柏和大别山区,覆盖范围由1市2县拓展至12个市39个县(区),树种选择也从单一的油松扩展至马尾松、侧柏、臭椿、黄连木等15种。累计完成飞播作业面积达1748.5万亩,成效面积534.6万亩,对河南省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望未来,河南省飞播造林的主战场将集中于南阳石漠化地区及各地矿山修复治理区。利用GPS定位导航与无人机播种技术的结合,将进一步提升无人机飞播造林的精确度和效率。这一技术将被逐步应用于山区分散、面积较小的困难造林地、石漠化地区以及亟待复绿的矿山地区,发挥其在科学绿化领域的关键作用。
河南省的飞播造林故事,不仅是科技与生态融合的成功案例,更是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加速了植树造林的步伐,还提升了造林的科技含量和生态效益,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