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杂交水稻制种关键时期,梓潼县各乡镇的制种基地内,一架架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穿梭,借助其螺旋桨形成的气流,帮助杂交水稻完成授粉过程,为今年的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梓潼县黎雅镇兰花村作为水稻制种重镇,常年种植面积达1800余亩,产出种子约35万公斤。去年,该村新增高标准农田2000亩,实施了田块整治、水利设施升级、道路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显著提升了农田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使今年的种植面积扩至2100亩。
在兰花村的制种基地,微风吹拂着绿色的稻浪,稻花香气扑鼻。无人机在杂交水稻上空低飞,其产生的气流推动稻浪翻滚,有效促进了水稻的自然授粉。据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凤群介绍,通过无人机“赶花”,不仅大大提高了授粉效率,还节约了成本,为今年的杂交水稻制种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黎雅镇兰花村已全面实现了从育秧、插秧、病虫害防治到收割、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操作,当前正紧锣密鼓地实施无人机授粉技术,旨在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杂交水稻制种的丰收奠定基础。
村民刘斌指出,相比传统的手工授粉方式,无人机每小时可完成40亩杂交水稻的授粉任务,而人工则需要20人才能完成同样的工作量,每亩成本可节省约72元。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幅提高了效率,也显著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作为四川省最大的水稻制种基地和国家级首批水稻制种基地县,梓潼县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制种面积稳定在5.1万亩以上,年产量足以满足近1000万亩水稻的用种需求。当前,全县上下正全力推进5.1万亩水稻制种的无人机授粉工作,以促进种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展现出了积极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引入无人机授粉技术,梓潼县不仅优化了水稻制种过程,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当地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贡献了重要力量。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展示了农业科技进步的力量,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生动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