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邛崃引入无人机调控技术,提升杂交水稻制种产量
今日,位于四川省邛崃市临邛街道关家村的高标准农田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内,无人机在空中翱翔,为水稻父本和母本精准施用花时调节剂,确保其“花时相遇”,从而提高授粉成功率及杂交水稻制种产量。
当前正值水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杂交水稻的授粉效果直接影响着制种质量与产量。通过应用花时调节剂,农业科研团队实现了母本开花时间的提前与数量增加,有效克服了母本开花习性的局限和不利天气条件,大幅提升了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
花时调节剂由植物激素和其他复合成分组成,其核心功能是促进母本提前开花,使母本与父本的开花时间相匹配,进而提高授粉的成功率。科研人员将调节剂调配好后,借助无人机精准喷洒于母本水稻上,静候一小时左右,便能实现母本与父本的“花时相遇”。
此次应用的无人机花时调控技术,是四川农业大学的最新科研成果,首次在邛崃地区实施。预计这一技术将显著提高杂交水稻制种的效率与产量,对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无人机授粉展现出显著的效率优势,相比人工方式,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完成50亩杂交水稻的授粉任务,其工作效率是人工的20倍。此外,无人机授粉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为农业生产的高效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固驿街道3000亩高标准农田制种核心区内,一台名为“崃·见田”的智慧机器人成为田间的亮眼新宠。该机器人配备有超高清摄像头及可伸缩机械臂,能够对28平方米内的水稻父母本进行全面观测,实现田间作物生长关键数据的实时收集与分析。借助远程控制功能,技术人员无需亲临现场,即可掌握稻田内的气温、苗情、土壤湿度、病虫害情况等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管理的精准度与效率。
“崃·见田”智慧机器人的研发应用,是针对制种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痛点,旨在解决实际需求并实现智能化管理。该设备集成了气象要素监测、高清图像拍摄及病虫害防治等功能,单台设备即可覆盖100亩农田的管理需求,为农田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邛崃市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大力推进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取得显著成效。从水稻种子的播种、育秧、栽插、施肥、授粉,直至收割、烘干等环节,均实现了机械化作业。通过引入机械化、智能化技术,邛崃不断优化水稻制种流程,提升产业效率,致力于培育更多优质的“天府良种”。
以上创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充分展示了邛崃市在杂交水稻制种领域持续探索与发展的决心,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