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月九日,第四届中国航空强度技术发展青年论坛暨强度与结构完整性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于西安盛大召开。本次盛会由强度与结构完整性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航空学会结构与强度分会、中国航空学会预测与健康管理分会共同主办,航空工业强度所作为承办方,吸引了来自科研机构、高等学府、大型企业的三百多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
论坛以“强度创新·青年领航”为主题,旨在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舞台,旨在激发创新活力,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其在强度研究、技术创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已成为国内航空强度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过去几届论坛的推动下,青年科技人才依托这一专业平台,针对航空强度技术发展及专业难题,组建联合攻关团队,产出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航空事业的进步。具体成果包括:
自主可控:在型号结构减重需求的驱动下,强度所自主研发的结构优化设计软件基于SABRE平台,为多个型号的创新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荣获第一届中国仿真大赛一等奖。
基础研究:聚焦民机运营安全,联合开展的结构广布疲劳损伤机理与评定方法研究,建立了裂纹萌生寿命概率模型,为民机耐久性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技术:围绕飞机减振降噪技术,协同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如发动机减振安装设计、舱内噪声主动控制、低频隔声超材料研制等,成功研发了系列化的减振降噪产品样机。
型号支撑:针对严酷气候环境下的适航符合性验证需求,联合开展大型客机高寒环境适航技术攻关,形成了民机恶劣气候环境实验能力,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空白,开启了国内民机适航验证的新局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冷劲松教授在论坛上作了题为“智能材料与人工智能及其空天应用”的特邀报告,强调智能系统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的突破在无人飞行器、机器人等智能产品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指出智能材料结构在赋能人工智能系统方面的作用。报告还展望了变体飞行器的概念、优势和技术关键,展示了智能材料结构在变体飞行器中的应用前景,凸显了智能材料结构研究对于未来航空技术发展的重大意义。
航空工业飞行器强度领域首席专家、航空工业强度所所长王彬文教授以“典型航空金属材料和结构冲击疲劳技术研究”为题,深入探讨了航空装备冲击疲劳问题的研究背景、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分享了强度所在冲击疲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损伤机理、实验方法、工程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展望,强调了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解决航空材料与结构冲击疲劳问题,特别是损伤机理、结构定寿等关键问题中的重要角色。
此次论坛不仅汇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还设置了分会场,围绕复杂力学行为计算仿真、结构系统疲劳与可靠性、装备动力学与噪声控制、战斗毁伤与结构抗冲击、严酷环境强度与适应性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一系列活动为青年专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合作机会,进一步促进了航空强度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为航空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大的青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