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报道了水稻种植领域的一项创新技术——无人机智能施肥,这一技术正在江苏省浦口区桥林街道的江苏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浦口推广示范基地得到广泛应用。
正值9月中上旬,水稻进入关键的扬花灌浆期,正是增产的关键时刻。在广阔的水稻田里,一台自动施肥无人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架无人机在施肥时展现出不同于常规的操作:它在某些区域大量施肥,在另一些地方则减少了施肥量。然而,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汤亮解释道,这是无人机内置的智能系统根据特定算法精准控制的结果,旨在提供定制化的“营养套餐”。
汤亮展示了无人机的“处方图”,图中数百亩田地的肥力分布清晰可见,颜色深浅代表了不同的施肥建议,最小至最大施肥量分别为0到6.99千克,直观地揭示了哪些区域需要更多的营养支持。
这一技术的引入解决了传统施肥方法存在的问题:依赖人工肉眼判断,效率低下且不够精准。无人机的广泛使用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存在“一刀切”的局限,无法实现个性化施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开发了一套综合系统,包括:
智能诊断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等技术实时监测水稻生长状况,包括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氮素营养指标等数据,形成精准的生长趋势评估。
定制施肥方案:基于水稻生长状况与目标产量下的适宜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精准计算出每块田地所需的氮肥量,生成详细的施肥处方图。
智能化施肥执行:将施肥处方与无人机技术紧密结合,通过农用大载重无人机平台实施自动化变量施肥,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获得最佳的营养供给。
这一创新技术不仅在浦口区得到成功应用,还已在江苏、安徽、江西、黑龙江等多个地区进行了推广。借助无人机的快速响应能力,从监测到施肥的全过程仅需数小时即可完成,每小时可处理农田面积超过300亩。研究显示,采用这一技术后,相较于传统施肥方法,总施肥量可减少10%至15%,同时还能实现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显著提升。
此外,该技术的应用还延伸到了农药喷洒和灌溉等其他农业生产环节,进一步推动了水稻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和智慧化,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