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我国多个地区遭遇了大规模降雨,其中华北、东北等地出现了较强降雨。四川盆地西南部、云南西部、海南、北京等地的部分区域遭遇了暴雨袭击,导致交通中断、人员被困、农田被淹、房屋进水等紧急情况。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也随之增多。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暴雨灾害,应强化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机制。首先,提前预报和制定预案至关重要,特别是确保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和透明度。例如,北京居庸关长城、慕田峪长城、古北水镇等179家近郊景区曾因暴雨暂时关闭。北京市密云区和怀柔区的多条山区公路也因山体滑坡而封闭,共有1730人被疏散。目前,北京市已经形成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常态化机制,气象预报在防汛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次,在应对暴雨洪灾时,各级干部不仅要确保亲临现场,还需注意自身形象和言行,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负面舆论。以往有些领导干部因不当行为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如浙江余姚水灾期间,某官员因背负涉水的照片引发舆情。南京的一位带病参与救灾的女干部也曾因一张照片在网络上引发讨论。因此,领导干部应注重细节,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提升救灾信息的传播效率。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不断完善,涵盖了权威信息发布、信息核实、联合辟谣、服务群众、应急救援等多个方面。政府各部门需通过新媒体与公众互动,优化“互联网+社会救援”模式。
同时,密切关注各类次生灾害信息,做到灾害处置和舆论引导并重。暴雨期间,地质灾害频发,交通易受阻,电力设施可能漏电,导致人员伤亡事件。各地需加强检修和预防工作,及时发布相关信息,防止因个别事件引发社会恐慌,影响民众安全感。
针对群众的生活和消费价格问题,相关部门需重点监控和引导。暴雨期间,物资供应和市民生活消费价格是民生大事,有关部门应及时发布稳定物价和规范市场的权威信息。此外,应建立信息沟通和举报处理的新媒体平台,提升快速应对市场监管舆情的能力。
在整个防汛抗灾过程中,要从源头上遏制谣言的传播,增强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整合各类网络资源,发挥网民、政务新媒体、网络运营商及监管部门的作用,协同治理谣言。
最后,要充分利用无人机、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手段。在抗洪救灾一线,无人机已成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在城市内涝治理中,智慧水务和海绵城市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监测点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的物联网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预警。此外,一些城市自2017年起推出的“积水地图”也极大地便利了市民,减少了风险。
(作者:刘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