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2018年以来发生了120多起无人机干扰飞机的事件。最近,无人机导致英国第二大机场——伦敦盖特威克机场暂时关闭。
据BBC报道,经过近36小时的关闭后,盖特威克机场于21日上午重新开放,一些航班已经恢复运行,但仍有大量航班被取消。
19日晚9点左右,由于发现两架无人机进入跑道区域,盖特威克机场决定关闭机场并暂停所有航班起降。20日凌晨3点,机场一度短暂恢复运营,但由于再次发现无人机入侵,仅45分钟后便再次关闭。据报道,24小时内,共发现了50次无人机侵入跑道的情况。苏塞克斯警方派出20个小组搜寻操控无人机的人,但至今未能找到操控者。
据《卫报》报道,盖特威克机场因此取消了657架航班,近12万乘客受到影响。许多飞往盖特威克机场的航班不得不转飞希思罗机场、伯明翰、曼彻斯特,甚至巴黎和阿姆斯特丹。20日晚,英国军方介入调查,国防大臣威廉姆森表示,军方将尽一切可能尽快重新开放机场。
无人机为何会导致机场关闭?
为什么几架无人机就能使英国第二大机场关闭?
据美联社报道,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普通人更容易获得无人机,这也导致了无人机干扰飞机事件的增加。英国自2018年以来发生了120多起无人机干扰飞机的事件,而去年全年只有93起。在美国,这一数字更加惊人,自2018年以来,据称发现了2300多次无人机侵入机场的情况,虽然导致跑道关闭的情况屡见不鲜,但还没有出现机场被迫关闭的情况。
据美联社报道,即使是很小的无人机也可能损坏飞机的旋翼或卷入引擎,从而造成严重后果。无人机还可能撞破挡风玻璃,影响飞行员视线,引发飞行事故。据《金融时报》报道,此前的测试表明,重400克的无人机可以击碎直升机的挡风玻璃;而2千克的无人机则会对客机的挡风玻璃造成严重损害。据美国联邦航空局称,无人机与飞机相撞造成的损害通常比同等大小的鸟类更大,因为无人机携带坚固的电机、电池和其他部件。
据BBC报道,苏塞克斯警方多次尝试找到无人机操控者,但每次接近时,无人机都会消失;当机场决定重新开放时,无人机又会出现。
为什么不直接击落无人机?
据美联社报道,许多旅客提出疑问,为什么不直接击落无人机?还有人建议干扰无人机信号。然而,专家认为,这些措施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据美联社报道,用步枪或其他设备击落无人机并不容易。无人机体积小且移动速度快,击中它们非常困难。此外,子弹可能会误伤人员,坠落的无人机也可能对人造成伤害。至于干扰信号也不容易实现,因为干扰无人机信号可能会影响机场其他重要通信系统。此外,英国禁止使用此类电子干扰设备。
据BBC报道,苏塞克斯警方最初否定了这些方法,专注于寻找无人机操控者。但随着时间推移,警方表示将认真考虑直接击落无人机的可能性。据《VOX》报道,反无人机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无人机技术的发展。
英国工党政治家托比·哈里斯在接受采访时呼吁政府利用现有技术将无人机送回操控者手中,或让无人机呈螺旋状缓慢降落到地面。但据《VOX》报道,这比说起来要困难得多。一位研究无人机多年的科技作家指出:“反无人机市场上几乎没有产品能够同时应对两架或多架无人机。”
据《VOX》报道,这意味着未来类似盖特威克机场的事件可能会更加频繁。
各国无人机监管规定
据《纽约时报》报道,阿联酋迪拜、加拿大渥太华和中国成都都曾发生过因无人机导致机场关闭的情况。但美国尽管多次发现无人机侵入机场,却尚未导致机场关闭。
那么,各国目前的主要无人机监管规定是什么?
英国
据《金融时报》报道,英国今年7月发布新规定,禁止无人机飞行高度超过400英尺(约122米)或接近机场1公里范围内,违者可能面临5年监禁。此外,重量超过250克的无人机需要在英国民航局注册。随着无人机的普及,英国议会正在考虑新的禁令,包括禁止儿童操纵无人机飞至一定高度,违者可能面临300英镑罚款。但英国飞行员协会认为,这样的规定还不够,机场周边1公里范围应扩大到5公里。还有专家指出,无人机监管目前远远落后于技术发展速度。
美国
据《纽约时报》报道,自无人机引起公众关注以来,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今年10月,特朗普签署了一项法令,授权国土安全部和司法部“打击恶意使用无人机系统”。该法案要求美国联邦航空局制定相关安全规定,如要求无人机操控者必须通过测试,并建立远程控制系统来追踪无人机并将其引导至操控者所在地。此外,美国要求无人机操控者注册无人机,并获得飞行资格。
中国
中国民航局于2017年5月16日发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规定自2017年6月30日起,重量超过250克的民用无人机需实名登记。今年,民航局发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性飞行活动管理办法(暂行)》,对无人机从事运营性飞行活动提出了准入和监管要求。此外,各地市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无人机管理规定。
ISO将发布无人机操作全球标准
据无人机生活网站报道,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即将发布一项无人机操作全球标准草案,旨在规范无人机操作,保障公共安全。该草案将在2019年1月21日前公开征求意见,并预计于2019年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