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本质上都是残酷的,无论胜利还是失败,一旦置身战场,双方都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一位军人战死沙场,虽是荣耀,但也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碎。孩子们失去了慈爱的父亲,妻子失去了疼爱的丈夫,父母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可以说,战争导致了无数家庭的分离,无数白发人送别黑发人。
为了减少士兵在战争中的伤亡,人们首先想到了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不会生病、受伤,也不会感到疲惫、恐惧,它们遵守纪律,不惧牺牲。在人类的设想中,未来的军用机器人将成为坚不可摧、刀枪不入的“钢铁怪物”。普通人类士兵在面对这些机器人时,将显得不堪一击。
然而,真正让人们认识到机器人在军事上的潜力,并不是好莱坞的科幻电影,而是1966年的一次非常规打捞行动。当时,一架装载四枚氢弹的美军B-52战略轰炸机在地中海附近坠毁。据美军报告,B-52所携带的氢弹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1250倍,一枚氢弹爆炸即可瞬间摧毁方圆20公里内的所有生命。因此,在B-52坠毁后,美军迅速展开了搜索行动,最终成功找到了三枚氢弹,但第四枚却沉入了海底。由于水深原因,美军派出深水潜艇“阿尔文”号,并携带“科沃”号水下机器人,最终在750米深的海底成功打捞起氢弹。这次行动凸显了军用机器人无可替代的价值。
正是因为看到了机器人在军事上的巨大潜力,世界各国纷纷投入研发军用机器人,并将其编入军队。美军在B-52事件中尝到了甜头后,更加积极地发展军用机器人,从最初的侦察机器人,发展到现在的查打一体无人机、侦查扫雷自航器和地面战斗机器人。尽管如此,这些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仍需要人类操控,真正的自主智能尚未实现。未来,减少人类干预,让机器人依靠人工智能自主完成任务,将是军用机器人发展的方向。
这种情况在今年初发生了变化。为了测试自身机器人的人工智能水平,美军一次性释放了103架微型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在没有预设程序和统一指挥的情况下,自主组成了机群,并完成了侦查和作战任务。这种自主决策的能力,是以前的军用机器人无法比拟的。如果进一步发展,这些无人机可以自主完成搜索、跟踪和摧毁任务,从而成为一种全新的作战手段。
这种无需担心己方伤亡即可消灭敌人的手段,无疑是极其可怕的。因为制约战争爆发和扩大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员伤亡。如果这种状况被机器人改变,发动战争的成本将大大降低,这将是对全世界爱好和平者的噩梦。更糟糕的是,如果这种技术仅掌握在少数国家手中,将对全人类构成灾难。
值得庆幸的是,美国并非在这个领域独占鳌头。2016年,中国曾试验过由67架固定翼无人机组成的智能机群,这些无人机完成了自主编队和自主着陆等任务,打破了美国海军多年保持的50架固定翼无人机集群的世界纪录。虽然随后被美军103架无人机群超越,但这依然展示了中国在机器人智能领域的强大竞争力。相比之下,俄罗斯至今未能展示出任何关于机器人智能的装备。因此,如果说目前制约美国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因素是俄罗斯的核武器,那么未来,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将落在中国的军用智能机器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