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阻拦技术分类及全向压制式设备特点分析
作者头像
  • 北斗
  • 2019-07-30 06:57:31 1

近年来,无人机阻拦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呈现出多种多样、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全向压制式设备在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从无人机阻拦技术的分类与现状入手,首先介绍了无人机压制式干扰的技术原理,接着从参数和应用场景的角度分析了这类设备,旨在为该类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议。

一、无人机阻拦技术分类与现状

无人机阻拦技术(又称反无人机技术)是指用于对抗无人机威胁的系统化技术。由于无人机可能对民用和军用设施构成重大威胁,各国政府对无人机的安全隐患越来越关注。反无人机技术市场正在迅速崛起。

2017年9月,公安部装备财务局和公安部特种警用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连云港进行了无人机探测与阻拦设备的实际测试,共有91家单位的122台设备参与测试。这些设备根据技术路线可分为探测系统(雷达、光电)、无线侦测定位设备、压制式干扰设备(定向或全向)、诈骗干扰设备、毁伤设备(网捕或激光)以及集成系统。

通过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的整合,本文将无人机阻拦技术分为以下几类:

表1 无人机阻拦技术分类

从表1可以看出,现有无人机阻拦技术种类繁多,技术多样化。由于各种技术的特点和局限性,组合技术成为当前无人机阻拦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通常更关注无人机阻拦系统的性能指标,因此本文从应用角度出发,将这些系统分为以下几类:

表2 无人机阻拦系统分类(平台类型)

目前,地面架设式、车载式和手持式系统占据主导地位,无人机机载式装备由于体积和重量限制,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

二、无人机压制式干扰阻拦技术原理

2.1 通信干扰技术

在无人机通信中,接收有用信号的同时,往往无法完全抑制外部干扰以及与有用信号相似的其他信号,导致通信接收系统存在不确定性。利用这一特点,可以通过人为施放干扰信号,降低无人机信号接收机的有效信息量,从而达到阻拦的目的。

无人机阻拦技术中,无线电通信干扰因其显著的阻拦效果和较小的附带损伤而广泛应用。这种技术的主要特点包括:

(1) 对抗性

无线电通信干扰旨在破坏或扰乱对方的通信。干扰信号并不传输信息,而是通过携带的干扰信息来压制和破坏对方的通信。对抗目标明确。

(2) 防御性

无线电通信干扰是有源的、主动的,通过“入侵”对方通信系统来实现防御。

(3) 先进性

无线电通信干扰需要不断跟踪对方通信技术的发展,并设法超越对手。这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

(4) 工作频带宽

无线电通信干扰设备覆盖的频率范围非常宽,从几千赫兹到几十千兆赫不等。

(5) 反应速度快

在跳频通信和突发通信快速发展的今天,干扰系统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信号搜索、截获、识别、处理、引导和发射,反应速度非常快。

(6) 技术难度高

通信信号较强,干扰和压制需要强大的功率。同时,通信通常采用窄带方式,对频率瞄准精度要求高,这增加了技术难度。

2.2 压制式干扰技术介绍

压制式干扰通过发射干扰信号遮盖无人机信号频谱,降低或完全破坏其通信接收机的功能。压制式干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 瞄准式干扰

瞄准式干扰指干扰信号的频率与目标信号频率重合,或者干扰信号频谱宽度与目标信号相同。这种方式功率集中,干扰效果好,但对频率重合度要求高。

B) 半瞄准式干扰

半瞄准式干扰与瞄准式干扰相比,频率重合度较低,但频谱宽度较宽,干扰效果相对较差。

C) 阻塞式干扰

阻塞式干扰覆盖整个工作频段,无需频率重合,但干扰功率分散,影响其他通信信号。

D) 扫频式干扰

扫频式干扰通过在较宽频段内变化载频来实现干扰,自动化程度高,干扰反应快。

三、设备特点与应用场景

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无人机阻拦设备主要是压制式干扰设备,尤其以全向压制式设备效果最佳。全向压制式设备可以在水平360度范围内释放大功率干扰信号,适用于特殊场合的强干扰阻拦,如军事场所、核电站等。

四、参数与优缺点分析

4.1 频段分析

无人机全向压制式设备通常发射多个频段的干扰信号,涵盖国内和国外无人机控制的典型频段。常见的频段包括1575MHz±10MHz、2408-2440MHz和5.725-5.850GHz。

4.2 设备局限性

全向压制式设备以高功率干扰无人机信号,需要较大的发射功率,对人体辐射强度大,容易超过国家标准。此外,全向干扰会干扰作用范围内的同频设备,因此在大型活动中需谨慎使用。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无人机阻拦技术分类与现状出发,解析了现有技术手段,并通过不同平台的应用分析了设备特点。最后,本文分析了设备的局限性,指出其辐射强度大,存在安全隐患,仅适用于特殊场合。未来需要进一步降低设备的辐射危害,发挥技术优势,保障低空公共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牧, 谢峰等. 警用无人机激光阻拦系统设计与分析[J]. 中国安防认证, 2016(6): 15-17.

[2] 欧洋, 江伟明, 刘勇. 多路信号产生器[J].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01(5).

[3] 肖聪. 无线电信号压制性干扰研究与验证[D]. 电子科技大学, 2010.

[4] David L. Adamy, 杨才义译. 通信电子战[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5] Richard A. Poisel, 无则对等译. 通信电子战系统导论[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6] 樊昌信, 曹丽娜. 通信原理(第6版)[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文章链接:安防展览网 http://www.afzhan.com/Tech_news/detail/315452.html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北斗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无人机制式阻拦特点分析设备分类技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