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工配送成本的增加,我国快递和外卖行业面临“供需不平衡”的挑战。迫切需要创新的配送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兴起恰好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它不仅推动了自身产业的发展,也为配送行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相较于传统的配送方式,无人机配送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无人机进行末端配送,不仅能提供一站式的“送货上门”服务,还开创了全新的地面运输模式,突破了地理和空间的限制,为未来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阶段。在企业、资本和政策等多方因素的推动下,无人机送货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国内外的科技巨头都在努力实现无人机送货的商业化和实际应用。例如,亚马逊早在2013年就提出了无人机配送包裹的概念,计划通过无人机完成80%的送货订单。起初,由于未获得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批准,亚马逊的无人机送货测试主要在美国以外的地区进行。后来,在获得批准后,亚马逊在美国建立了专门的悬浮仓库,并利用小型接驳飞船和无人机实现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在中国,无人机送货的重点在于建设和优化支线和中转站。2012年,顺丰首次提出无人机配送方案,通过“大型有人运输机+干线大型无人机+末端小型无人机”的空运链路,连接全国物流网络,实现36小时内的“全国送达”。
青岛容商天下的副总裁徐延政认为,中国和国外在无人机配送上的发展模式差异,主要受到国情、实际需求以及法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着重发展中、大型固定翼物流无人机,并重视支线和中转站的建设,这不仅能弥补偏远地区的运输能力不足,还能在法律和成本方面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
尽管无人机送货前景广阔,但国内无人机的发展仍处于试运营和测试阶段。要实现无人机送货的商业化落地,还需要解决法律监管、飞行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等方面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