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熟悉的卡通形象“穿越”到中国古画中,会产生怎样的视觉冲击?最近在北京的一个名为“时光机”的画展上,展出了三十多幅这样的创意画作。
这些作品整体呈现出古画的风格,有的画作似乎融合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山水,有些则借鉴了《富春山居图》的水墨山水笔法,甚至有些画作看起来与明代画家仇英的古画十分相似。
穿越时空的“古画”
然而,当你仔细观察时,会发现这些“古画”中隐藏着一些现代元素。
例如,在一幅青绿山水画中,你能找到穿着古装的“蓝瘦子”。画作的题名也非常直白,叫做《蓝瘦子之高山流水》。
另一幅水墨山水画中,一个“古人”做出了今天打高尔夫时的挥杆动作。
此外,还有一幅山水画中出现了卡通版的潜水艇,画作名为《蓝瘦子之黄色潜水艇》。
这些作品都出自“80后”艺术家王赫之手。同时,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的传承人。
为古画提供副本
“这些作品是我自然而然的表达,展现了我真实的情感与经历。”王赫表示,能够创作出这些具有穿越感的“古画”对他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
2008年,他开始从事古画复制工作。中国古画多绘于绢或纸上,但无论是绢还是纸,都会随着时间老化消失。因此,他们所做的复制工作就是为这些古画提供一个副本。
“外界对古画复制不太了解,但实际上中国古人早已通过临摹复制了许多古画。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很多‘唐画’,其实是宋代画师临摹的版本。”
王赫认为,尽管我们今天很难见到唐代的古画,但可以通过宋代的临摹副本一窥唐代绘画的风采。而他们的工作正是延续了这种文化传承。
创作灵感源于童年记忆
然而,长时间从事古画复制工作让王赫产生了表达自我艺术愿望的需求。
“工作中大部分时间是要求复制得和原件如出一辙,最忠实地还原。但积累一段时间后,我有了更多的艺术表达愿望。”
他的第一幅带有“穿越”色彩的作品就是将童年记忆中的“蓝瘦子”融入古画中。
“当时在家练习临摹过程中,突然想到如果把熟悉且有趣的东西加入古画中,会是什么感觉。”
这个想法就像冒了一个泡泡,于是便有了“蓝瘦子”系列作品。王赫将这些作品发布在微博上后,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许多人留言表示非常喜欢这些作品。
王赫决定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创作下去。
用古法画“蓝瘦子”
起初,王赫在纸上作画,虽然运用了古画复制的技术,但并不那么严谨。后来他发现,许多人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了古代绘画。同时,他也希望作品本身的艺术质量更好。
于是,他开始大量使用绢作画,这使作品更接近早期绘画的形态,如宋代或唐代的风格。
实际上,在绢上作画要复杂得多——需要先制作绢,染色、矾制,再于纸上做稿,然后“过稿”到绢上,最后渲染上色。
尽管画的是“蓝瘦子”,但从流程、材料和技术上来看,与复制一幅古画基本相同。
王赫希望这样的画作能成为一座桥梁,引导观众走进传统中国绘画的世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耐心。
探索传统技法的新可能
王赫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如果说之前的“蓝瘦子”系列作品主要是将当代元素融入古画,那么后来的作品则尝试用中国传统技法表现当代事物。
此次展出的《搜山图》就是很好的例子。画面虽然具有西方绘画的光影效果,但其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工笔技法中的分染、罩染。
画中的窗格则采用了中国传统界画画法。王赫认为,这种画法原本用于画亭台楼阁,但用于画室内直线部分也很合适。
从中国近代美术史角度来看,这样的尝试并不多见。历史上,中国画通常借鉴西方绘画的表达方式,但王赫认为有必要拓展中国传统技法的应用范围。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在一些展出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艺术家通过传统技法表达现代观念。
其中一幅名为《望》的作品采用双联画形式。左侧画面是一个文人操控无人机,右侧画面则是无人机的视角,呈现俯视图。
王赫解释说,这是两个视角的对比——人与物相互观看。一种是传统的中国山水画视角,另一种是现代的无人机视角。
一方面,王赫不断尝试古代叙事,画作内容与古代人的生活相关,描绘了一些传统绘画方法较少涉及的内容。
另一方面,他始终坚持使用中国传统技法作为表现手段。“中国传统技法已经发展千年,其中蕴含丰富的营养,为我提供了许多新的表达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