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助力消防救援 智慧应急插上科技飞翼
作者头像
  • 吴盛
  • 2019-08-20 13:32:03 1

盛夏时节,北京昌平区的西峰山上,一处植被突然起火,现场浓烟滚滚,热浪逼人。

眼看火势随时可能失控,飞控小组操控一架X6L六旋翼无人机,配备了可见光和热红外两种传感器,迅速飞往现场勘查火情。

此时,地面站的屏幕上清晰显示了大约两公里外的火灾现场。工作人员利用视频影像测量工具,获取了火场中心坐标、火线长度以及火场面积等详细信息。

根据无人机实时传回的火场地理信息数据,数据分析团队制定了救援航线。随后,F1000固定翼无人机按照预定航线飞行,经过精确调整,开始了自主航测任务。救援指挥部依据高清航拍图像,快速制定了救援计划,包括装备选择、兵力部署和行进路线等,一目了然。

这是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无人机遥感侦测分队在一次森林消防演练中的情景。无人机在救援指挥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实时、可靠且高质量的信息支持。

过去,传统灾害探测响应速度较慢,受环境影响较大,成本高且安全性较低,导致救援决策困难重重。而无人机凭借其灵活性和多功能性,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发挥作用,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作为该分队的负责人,学院的徐宝东政委非常重视无人机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潜力,认为无人机在未来救援行动中将发挥关键作用。

在学院的西峰山飞行训练基地,拥有一个占地近700平方米的无人机机库,里面整齐排列着24台各类无人机,涵盖了近、中、远程,固定翼、多旋翼以及油、电动力等多种机型。分队成员们与这些无人机朝夕相处,已经形成了默契。

纪任鑫是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组组长,同时也是该分队的队长。他指出,随着无人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将在未来的应急救援中扮演重要角色。分队已经开展了多项前瞻性的研究和训练,包括使用无人机进行远程指挥调度、定点投放灭火设备、投送药品和水等,具备了应对多种自然灾害的实际救援能力。

无论时间或地点,分队的训练没有淡季和旺季之分。飞控小组成员陈军鹏表示,为了提升无人机的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他们模拟各种环境反复进行飞行控制训练和战术演练。

机库内有一张记录分队六年多来执行国内外重大应急救援任务的图表。2014年8月3日,分队携带两架无人机空降到鲁甸灾区,出色完成了首次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在4.5小时内完成10平方公里的航拍作业,3天内绘制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评估图,并运用快速三维建模技术实现了地质灾害信息的三维可视化。

这次行动标志着分队应急救援任务的开始。此后,分队参加了包括尼泊尔地震后的道路抢通救援、国内抗洪抢险等重大演练任务。任务范围从平原山区扩展到沙漠、戈壁和高原,任务类型也从灾害评估扩展到指挥调度、救援行动和救援保障。

分队的小型无人机在实际操作中展现了强大的能力,累计执行了391次实战飞行任务,侦察面积达到2320平方公里,拍摄了35303张高清航拍照片,录制了3328分钟的有效视频,输出了160幅正射影像成果和34幅三维建模成果。

分队不仅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色,还积极研发新技术。他们与北京大学、方正国际和新兴际华等机构合作,共同研发了一款高机动无人机应急侦测平台,具备远程运输保障、快速数据采集、处理、融合和远程传输等功能,并在多次演习和救援行动中成功应用。

此外,分队还参与了高频次迅捷无人航空器区域组网遥感观测技术的研究,并受邀参加了多个国际论坛和技术展览,推动了应急救援领域的科技创新。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是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消防救援人才的本科院校,也是应急管理部直属的唯一“国字号”高校。学院设有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专业,是国内首个实现教、学、研一体化的专业,旨在培养航空、测绘和实战应用型人才。

分队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府的硕博高材生,所有队员都持有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致力于推动无人机应急救援技术的发展。分队将继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打造一支集监测预警、灾害侦查、行动处置和救援保障等职能于一体的多方位应急救援空中精锐力量。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吴盛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飞翼无人机助力救援应急消防智慧科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