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行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公共服务以及商业领域。这类应用通常需要定制化的能力,并且依赖于软硬件和服务生态系统的支持。
在AW大会上,大疆的一位发言人指出,无人机行业的应用并不是因为消费级产品的瓶颈而兴起的。事实上,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仍然表现良好。推动无人机行业应用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已经足够成熟,使得无人机能够服务于更多的行业,成为生产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大疆的无人机不仅是应用的载体,也成为了“会飞的工具”。
在国内,大疆最为人所熟知的无人机应用是在农业领域。大疆于2015年进入农业无人机市场,推出了最新的MG-1P植保无人机,该无人机配备了全向雷达、FPV摄像头、双探照灯,并且喷洒系统可以在0.5秒内完成喷洒启停,还支持一控多机操作。一台MG-1P熟练操作后,每天可以作业600至700亩。
据公开数据,2017年国内新增农业植保无人机11000台,其中大疆销售超过7500台,占据了近70%的市场份额。此前,中国的飞防植保市场虽然发展了十年,但仍然是一个小众市场。到2018年7月,大疆在全国的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已经超过16000台。
近年来,电网行业也开始广泛使用无人机。例如,北方电网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巡作业的电力企业之一,其下属的广东电网公司率先实现了输电、变电和配电的机巡全覆盖,年作业量超过1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四圈半,其中无人机巡视占比达85%,综合效率提高了2.6倍。他们在使用的无人机中,有许多是大疆的产品。
无人机的大规模应用,使得数据分析成为电网的重要工具,在提升设备运维水平、挖掘供电潜力、灾害评估和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无人机行业的应用生态系统中,无人机技术正在从单一的“企业-客户”模式向“主机厂商-开发者-集成商-专业服务商-客户”的多元化模式转变。大疆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下游“主机厂商”的角色,而AW大会的举办则是为了发掘更多的下游企业和帮助它们成长。
在这次AW大会上,来自中国的小红点团队展示了针对森林防火和建筑领域的解决方案,利用定制化的M200系列无人机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人工成本。
大疆高级总监谢阗地在接受采访时提到,通过12年的发展,大疆将无人机视为空中计算平台,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构建了通往三维空间的桥梁。“但是,仅仅有一座桥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人在桥的另一端建造更多的东西。”
谢阗地将下游主机厂商的角色比作手机操作系统(如安卓和iOS),如果只有主机厂商而没有下游的开发者、集成商和专业服务商,就好比空有一个操作系统却没有相应的应用程序。
“对于这个刚刚起步的行业来说,关键在于下游公司的成长,甚至可能出现独角兽企业。”为此,大疆从2014年开始研发并改进SDK,目前已经成功落地的公司有200多家。
在AW大会上,PayloadSDK、MobileSDK和OnboardSDK的生态应用得到了详细介绍: - Payload将传感器、机械组件等公用负载与行业领先的飞行平台结合,打造专用的空中工具包; - Mobile为飞行平台量身定制移动应用程序,充分发挥飞行器的潜力; - Onboard作为低延迟、高频率的传感器遥测工具,通过飞行器控制和视频流,扩展了飞行平台的软硬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