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新疆,一排排挂有外地车牌的面包车满载着尘土,车顶上架设着大型无人机,穿越广阔的戈壁滩,驶向深藏其中的棉花地。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植保队伍,每年九月都会来到新疆,利用无人机为棉农提供打药服务。他们在田间地头展开竞争,争取农户的订单,而无人机身上的商标也代表着不同厂商之间的较量。
在植保无人机市场上,大疆和极飞无疑是两大巨头:前者从消费级市场转向农业领域,后者则专注于农业科技的研究。尽管市场份额的具体数据尚未公布,但两家公司在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上的差异显而易见。
记者注意到,大疆作为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领军者,如今已将目光投向飞防领域,通过大幅降价来提升性价比,并致力于打造飞防生态系统,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相比之下,极飞的目标更为宏大,不仅关注无人机本身,还希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成为顶尖的农业科技公司。
大幅降价是否合理?
在新疆尉犁县的宽阔马路边上,大疆和极飞的代理店相距不远。农业植保队伍的飞手们早已习惯了这两家公司在农业植保无人机领域的竞争。谈及产品的区别,多位飞手表示,大疆的无人机灵活性更高,适合小地块作业,转场迅速,但售后服务相对复杂;极飞的智能性更强,但作业前的准备和启动流程较为繁琐。
飞手们最为关心的是两个品牌的定价策略。大疆在农业植保领域享有“价格屠夫”的称号,自2015年推出首款农业植保无人机以来,价格多次大幅下调。例如,2015年发布的MG-1售价为52999元,2016年的MG-1S降至42150元,2017年的MG-1SAdvanced再降至29999元。去年推出的T16售价为31888元,虽然没有明显降价,但功能显著提升,用户戏称为“加量不加价”。
在去年的大疆农业新品发布会上,公司明确表示,将以长期而非短期盈利为目标,并推出合约机计划。用户只需支付17188元即可购得MG-1P(合约机版本),在接到作业订单时,只需按需充值,每亩作业费用为0.5元,飞行作业超过20000亩次后无需再次充值。
大疆公关总监谢阗地表示,市场需求驱动了低价高效产品的发展,公司希望通过降低门槛吸引更多用户。然而,极飞选择了按兵不动,坚持自身定价体系。极飞P30高配版售价高达54999元,比大疆T16高出2万元。极飞创始人彭斌认为,大幅降价并非理性选择,因为这需要巨大的成本支持。但他也承认,随着设备量产,未来仍有合理的降价空间。
对于降价,飞手们持有不同观点。一些飞手认为,低价产品降低了进入门槛,提高了利润空间。但也有人担心,过低的门槛会导致行业竞争加剧,作业质量参差不齐,影响行业发展。
数据如何变现?
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应用使得农田数据收集变得可能,如农作物种类、生长状况、产量、农田面积、实时天气信息等。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应用,大疆和极飞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极飞通过其商业模型,不仅提升终端用户的智慧农业水平,还将终端用户产生的大数据反馈给公司,用于与金融机构、农资农药机构等外部企业合作,提供增值服务。极飞农服平台与当地农信社合作,在农户贷款过程中充当连接角色,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资金的安全。
大疆则更倾向于构建生态系统,提供设备和基础设施,鼓励第三方服务商在其平台上开展业务。谢阗地表示,数据不是大疆的核心业务,而是生态的一部分,由用户自主决定是否分享数据。
智慧农业的前景如何?
大疆在农业领域的发展战略主要围绕人、机、剂、技四个方向,致力于构建基于智慧农业的飞防生态系统。大疆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及国际药企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加强技术研发。同时,大疆联合慧飞学院在全国各地设立了植保飞手培训基地,并通过一系列补贴政策扶持代理商。
大疆的最新产品T16是国内首款将三维场景重建和地图语义识别两项AI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植保无人机。未来,大疆将继续探索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包括“果树模式”的优化以及遥感技术在农田全生命周期的应用。
相比之下,极飞的目标更为远大,旨在成为顶尖的农业科技公司。极飞不仅限于无人机,还涉足农业物联网和AI技术的研发。极飞的物联网产品FM智能监测站已投入市场三年,能够实时获取作物生长、气候和土壤信息,并可通过手机随时查看。
龚槚钦表示,未来将与微信、华为等合作伙伴共同推进项目,实现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可追溯性,帮助农户更好地决策和优化生产,同时增强消费者对农作物的信任。
综上所述,大疆和极飞在农业植保无人机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双方各有优势和特色,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空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