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我国各大乡村的田间地头,无人机的身影日益增多。这种新型农业装备凭借其精准施药、节水节药、省时省力等优点,迅速成为推动农业转型的重要力量,发展势头令人振奋。然而,作为新兴产业,植保无人机的成长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突破瓶颈。
近年来,随着飞控、导航、定位、通信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机产业迅猛发展,消费级和工业级市场相继涌现,为无人机企业的探索打开了大门。恰好在此时,农业领域的需求与成本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向无人机的应用转变,释放出积极信号。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植保无人机成为行业的新兴热点。自2012年以来,在大疆和极飞等企业的引领下,涉足农业植保领域的无人机企业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截至今日,无人机植保服务已在中国东北、新疆、江苏、河南等主要农业产区广泛使用。
同时,植保无人机市场迎来了快速增长期。相关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7年,中国植保无人机数量从不足1000架增加到12000多架,增幅显著。2018年,这一数字超过了3万架,作业面积达到2.67亿亩,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
尽管如此,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拥有20亿亩基本农田,每年需要大量的农业植保作业。目前植保无人机的渗透率仍然较低,但这同时也表明,植保无人机的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其作为行业宠儿的日子还将持续。
尽管植保无人机受到广泛关注,市场热度持续上升,但其实际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当前植保无人机厂商大多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状态,实现盈利仍需时日。
在植保无人机发展的初期,企业为了快速占领市场,普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产品研发,经历了长期的“无回报”阶段。如今,由于无人机售价较高且普及率不够,导致企业难以盈利。
业内专家指出,盈利难已成为植保无人机行业的普遍问题。经历2017年的市场筛选和行业洗牌后,缺乏技术优势或盈利能力较差的企业已被淘汰,热炒市场的风险投资机构的热情也大幅减退。剩下的企业要想获得资金和盈利变得更加困难。在经历了盲目涌入的阶段后,企业开始意识到,农业投资是一个长期、高投入、低回报的过程。
鉴于此,在植保无人机尚未完全成熟、生态系统尚未建立的现阶段,企业要想实现盈利还为时过早。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应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市场、下沉应用、提升渗透率,只有整个市场做大了,企业才能生存下去,进而考虑盈利问题。那时,盈利将会比现在更容易实现。
当然,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而言,放长线钓大鱼是一种可行策略。但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生存的前提是实现盈利。那么,现阶段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一定的盈利呢?
目前,随着行业快速发展,部分企业急于盈利,已经在国内启动了价格战,导致植保无人机的价格大幅下降。这样的低价竞争必然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要想快速盈利,不应将重心放在价格比拼上。
既然不能靠价格战取胜,那么企业应将重心放在哪些方面呢?答案是产品和服务。在产品上,要注重硬件质量,通过技术创新确保其功能稳定可靠。此外,还需要重视服务,如产品维修、销售、后续保障等,这些都是提升销量和用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只有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才能带动行业高速发展。
目前,中国政府对植保无人机的发展给予了购置补贴的支持。例如,今年5月,湖北省就获得了约1000万元的定额补贴。对企业来说,这是增强自身实力和发展的重要机会。借助这些政策红利,企业可以更快地发展壮大,从而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