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啪!”一架无人机突然从空中坠落,引发了一场关于操作失误还是质量问题的争议。“飞手”小肖与无人机销售公司因此对簿公堂,双方争执不下,案件历经一审和二审,最终有了定论。
无人机两次坠落 消费者起诉商家
95后的小肖是一名无人机爱好者,2017年底,他在一家网络平台上向大某公司购买了一架航拍无人机。然而,几天后无人机就从空中坠落。小肖联系了大某公司的在线客服,并按客服指示将无人机寄回维修。公司检测后认为无人机坠落是因为硬件故障导致断电。大某公司修复后将无人机寄回给小肖。
然而,几天后,小肖再次联系公司客服,声称无人机再次坠落。这一次,公司检测报告显示,无人机坠落是因为在上升过程中发生了碰撞。小肖对此表示异议,他认为无人机是在下降过程中直接坠落的。
协商未果后,小肖认为无人机存在质量问题,将其告上法庭,要求退货退款并赔偿损失。
坠落原因:人为碰撞还是质量问题?
在法庭上,大某公司出示了无人机内存中的照片,显示无人机第二次坠落在一座狭小的楼顶上,周围有密集的建筑、小阁楼、竹竿和钢管等障碍物。双方还在庭审中展示了无人机数据的分析结果,确认事故发生时无人机的加速度值发生了变化。
大某公司认为,这些数据证明无人机是在受到外力影响下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导致坠落的。为了证明无人机不存在质量问题,公司提供了相关质量检测报告、产品合格证、数据分析结果、免责声明和安全操作指南等文件。
小肖则请求对无人机的质量进行鉴定,但相关鉴定机构表示无法进行鉴定。
两次事故原因不同 法院驳回诉求
广州荔湾区法院审理后认为,两次事故报告显示,第一次事故时所有数据都中断了,而第二次事故时仍有数据波动,因此可以判断两次事故的原因不同。
对于第二次事故的原因,首先,根据用户手册的要求,无人机应在开阔地带飞行,远离高大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小肖在楼顶飞行,显然不符合这一要求,且他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尽到谨慎义务。尽管他辩称没有收到相关的免责声明和安全操作指南,但他作为无人机的操作者,应当提前了解相关操作要求。
其次,尽管公司的分析数据与双方确认的数据存在细微差异,但双方均确认事故发生时无人机的加速度值发生了变化。结合小肖的飞行环境、数据分析报告以及双方的陈述,可以推断无人机与周围障碍物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很高。
鉴于小肖未能提供证据证明他的操作符合用户手册的要求,也未能提供证据证明无人机存在质量问题,法院最终驳回了他的诉讼请求。
小肖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
法官提示:
发现质量问题 尽早更换或退货
荔湾区法院的法官付瑾提醒,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来规范其质量。无人机“飞手”和爱好者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因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频发。
为了保护自身权益,购买无人机的消费者应选择信誉良好、安全性高的品牌和商家。一旦发现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应及时向商家提出更换或退货的要求。
此外,作为一名“飞手”,必须全面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飞行规定。例如,应自觉履行实名登记要求,了解无人机操作的风险,熟悉其功能特点,并严格遵守禁飞区域、高度和时间规定,按照操作规程和指引进行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