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五代机时,大家通常会想到美军的F-22和F-35,这两款战机是最早服役的五代机,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然而,这两款战机现在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同门却成了冤家。原因是它们在作战协同方面遇到了困难,无法实现数据链通信,这对隐身作战非常不利。
这种情况确实令人感到奇怪,因为F-35和F-22都是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的,按理说应该能够互相兼容。实际上,对于隐身战机而言,最重要的是隐藏行踪,不仅包括雷达隐身,还包括电磁隐身,这意味着不能随意发射电磁辐射信号。除了限制机载雷达的使用,其他电子设备也受到严格控制。
那么,在隐身状态下如何发现目标呢?隐身战机通常采用被动式感知系统,例如光电探测系统,或利用数据链接收友军信息。但数据链本身也是一种电磁辐射信号,因此美国正在研发新一代隐蔽性数据链系统,以提高其隐蔽性,使其难以被敌方发现和追踪。
令人意外的是,F-22和F-35采用了不同类型的隐身数据链系统,F-22使用的是IFDL数据链,而F-35则使用MADL数据链。虽然这两种数据链的工作原理相似,但只能在同一类型的数据链之间进行通信。尽管它们都能接收Link-16数据链信息,但不具备发送功能,只能被动接收信息。这导致F-22和F-35在隐身状态下无法协同作战,目前只能通过Link-16数据链进行通信,但这会失去隐身的优势。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不仅仅是软件标准的问题,硬件设备也不相同,需要对硬件进行更改。为了克服F-22和F-35之间的协同问题,美军计划使用无人机作为中间人,利用正在研发中的XQ-58A(又称“女武神”无人机)来充当这两款战机之间的通信桥梁。
这种局面的出现其实反映了现代电子技术不断进步的特点。随着技术的发展,新旧数据链系统之间的兼容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也成为了技术进步的一种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