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俄罗斯正式组建了首支专门的反无人机部队,而美国也在积极加强自身的反无人机部队建设。反无人机战术有哪些特点?世界各国的反无人机部队实力如何?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无人机,也称为无人驾驶飞机,是指由无线电遥控或自身程序控制的无人飞行器。无人机的研发始于20世纪初,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不仅各国军队配备了专门的军用无人机,民间爱好者也广泛使用。尽管无人机本身不载人,但其飞行控制仍然可能由人类操作。在军事领域,无人机用途广泛,包括作为靶机、侦察机、诱饵机、电子对抗飞机、攻击机等。此外,无人机还可用于目标识别、空中通信中继、反潜、炮火校正以及高空大气测量等任务。
无人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投入使用,如在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大量使用无人机进行侦察、炮火校正、通信中继和电子对抗。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无人机在不对称战争中的作用愈发显著。例如,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频繁使用无人机进行打击,2001年10月,捕食者-B无人机曾用导弹摧毁了一辆塔利班坦克,并引导F-15战斗机击毙了本·拉登麾下的高级指挥官。在伊拉克战争中,“全球鹰”无人机执行了多次任务,协助美军摧毁了大量伊拉克的地空导弹设施和坦克。
与载人飞机相比,军用无人机具备独特的优势。首先,无人机减少了人员伤亡的风险。其次,无人机设计更为轻便,无需考虑飞行员的安全,可以在更加恶劣的环境中作战,如高海拔、低温或高温地区。此外,无人机的滞空时间也比载人飞机长得多。这些特点使反无人机作战变得十分困难。因为无人机体积小,难以被发现和攻击;而且它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出现,增加了防守难度。
另一方面,无人机的使用门槛较低,新型无人机的开发也相对容易。美军既有大型无人机,如翼展35米、重达10多吨的“全球鹰”,也有小型无人机,如翼展1.3米、重2.72千克的“大乌鸦”。此外,廉价的民用无人机经过改装后也可用于侦察和攻击。这使得反无人机作战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小型无人机在雷达上的反射面积很小,几乎无法被发现。
尽管如此,无人机并非无敌。失去驾驶员后,无人机性能主要依赖于其搭载的设备。大多数无人机需要无线电控制,这限制了它们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即使是最先进的无人机,也无法完全替代人类驾驶员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此外,无人机的速度通常低于载人飞机,且常在近距离内进行侦察和攻击,这为反无人机作战提供了机会。
反无人机战术与传统防空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干扰阻断。无人机主要依靠无线电遥控或自带的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操作。通过发射大功率干扰信号,可以压制遥控信号,干扰无人机的传感器、链路和全球定位系统。这会导致无人机无法接收指令,进而迷失方向,最终迫降或返航。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强大的信号功率,且在远距离时效果不佳。对于装备先进电子对抗系统的无人机,这种方法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第二,直接摧毁。这是最直接的手段,即使用各种武器将敌方无人机击落。相比之下,无人机在防御和反击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直接摧毁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不过,选择合适的武器也很关键。传统防空导弹可能因成本高且难以命中而效果不佳。因此,开发专门的单兵防空武器变得必要。同时,使用普通战斗机拦截无人机的做法显得过于复杂,更实用的是“无人机反无人机”的战术。
第三,监测控制。这种方法是通过截获无线电信号,反过来控制敌方无人机。这需要较高的电子战能力,对付普通的民用无人机尚有可能,但面对军用无人机则需要具备压倒性的技术优势。
在实施以上战术前,首先要能够发现敌方的无人机。如果无法捕捉到敌机的踪迹,那么再好的战术也无济于事。目前,针对普通战机的探测主要依靠雷达波和热辐射。由于无人机体积小,雷达难以发现,但其遥控信号却成为追踪的关键。因此,许多反无人机系统通过捕捉这些信号,实现对无人机的有效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