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的服役,军迷们再次掀起了一股航母热潮。在这波热潮中,大家是否思考过,自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主流航母技术并没有出现重大突破或革新。尽管各种武器装备技术持续提升,但航母似乎已经显得有些过时,导致它面临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造价高昂,二是作战效率低下,三是生存能力堪忧。首先,高昂的成本毋庸置疑,大家都明白这一点。其次,作战效率低主要体现在随着防空系统和先进防空系统的普及,航母舰载机的作战效能逐渐下降。传统的远程攻击任务变得越来越少,需要依赖更多的辅助飞机。一艘航母通常只有几十架舰载战斗机,除去用于自身防御、电子支援、空中加油和反潜等任务的飞机,可用于实际攻击的战机数量寥寥无几。因此,总体而言,航母的使用效率在不断下降。此外,随着各类反航母武器的发展,未来战场上航母的生存问题令人担忧。
面对高昂的成本、低效的作战能力和严峻的生存挑战,航母技术必须不断创新,解决这三大难题。从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航母技术可能会有哪些突破?这些突破能否解决上述三大难题?我认为,可能出现的技术突破主要有三个方向:
首先是全电动力系统。这将是未来航母技术其他方面创新的基础。目前的航母,航行动力和舰用电力是分开的,航行动力需要巨大的能量输出,而舰用电力则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例如,电磁弹射和电磁拦阻系统,以及未来可能使用的高用电量防空武器等。在这种情况下,实现航母动力的全电化将成为必然趋势。全电动力系统至少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能够为各种舰载设备提供充足的电力;二是可以显著简化动力装置,从而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
其次是定向能武器,如激光和微波武器。这些新型武器主要是为了提高航母的生存能力。在传统防空武器的基础上做改进几乎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部署激光武器和微波武器等定向能武器,实现技术上的突破。而全电动力系统为这类武器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第三个突破方向是舰载无人机。很多人认为无人机技术已经成熟,但实际上还有一段距离。航母上的舰载无人机与目前常见的中空长航时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有很大不同。它们的设计应适合在航母有限的甲板空间上操作,体型应该比陆基机场使用的无人机更大,载重能力更强。这些无人机可以承担的任务非常多样,包括预警、电子干扰、空中加油,甚至是对地攻击等。舰载无人机的要求比陆基无人机高得多,尤其是在智能化程度方面,因为许多任务无法通过遥控完成,而是要依靠无人机自身的智能化水平来完成,例如在航母甲板上的起降、空中加油对接以及伴随有人机一起出航执行电子支援、压制任务或攻击任务等。
舰载无人机的实际应用与上述突破密切相关,因为全电动力系统将为电磁弹射和电磁拦阻提供基础,而电磁弹射和拦阻索是使用舰载无人机的重要前提。如果在这三个方面取得技术突破,预计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航母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那时,许多关于航母的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