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低成本,应用广泛,亲和力十足
无人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科技视角)
提起无人机,如今已经不再陌生。
航拍、送货、喷洒农药……如今,无人机越来越多地融入日常消费生活,应用范围不断扩展,成为亲和力十足的高科技设备。
已应用于农业、植保、快递运输、救灾救援、测绘等多个领域
“上午采摘的荔枝,下午就能送到买家手中,无人机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成本。”海鹰航空通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殷志宏说道,无人机将成为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科技产品。
无人机最初在上世纪主要用于空中侦察等军事用途。到21世纪初,随着全球卫星定位等新技术的出现和成本的降低,民用无人机开始激增。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注册的无人机数量已达33.9万架。据统计,中国消费级无人机出口量约占全球无人机出口总量的70%,达120多万架。深圳占据了全球民用小型无人机70%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无人机市场的风向标。深圳拥有包括大疆、一电、科比特在内的300多家无人机企业,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
根据工信部2017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民用无人机产业将持续快速发展,产值将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40%。到2025年,民用无人机产值将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
无人机产业的迅猛发展背后,是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市场的不断扩展。
“无人机是传统航空与新兴电子及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这个行业的进步主要依赖于技术推动。”零度智控副总经理史圣卿表示,近年来集成电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传统无人机体积和重量大幅减轻,还实现了传统航空难以想象的飞行形态。
海鹰航空通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洪忠认为,市场需求也在推动着无人机产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无人机能够执行一些人类不方便完成的任务。例如,人工巡视一个基塔需要1-2小时,而无人机自主巡视只需5-10分钟,还能发现肉眼难以察觉的问题,应用场景广泛。”
目前,无人机已经在航拍、农业、植保、快递运输、救灾救援、测绘、电力巡检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在未来几年,无人机还将成为一种更为普及的劳动工具。史圣卿认为,无人机与各行各业都有融合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无人机具有显著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大疆公司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的成功,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他们推出的消费级智能无人机,除了航拍外,还可以应用于森林巡逻、线路维护、交通引导、应急救援、体育赛事裁判等多个领域。“大疆的成功改变了人们对无人机的看法,低廉的价格使得消费级无人机迅速普及,让更多人能够使用、愿意使用、学会使用和敢于使用无人机。”携恩科技CEO刘洋认为,大疆的成功增强了从业者进入工业级和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信心。
无人机要飞得更高、更安全,离不开有效的监管。近年来,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发布了多项关于无人机的政策文件,在注册、适航、空域管理、运行管理、飞行监控等方面做出规定,为无人机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无人机提升了信息获取手段,从地面提升至天空,既获得了海量新增信息,又减少了地面建设的负担。目前,无人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史圣卿表示。
在无人机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无人机涉及领域广泛,技术极其复杂,加上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导致人才需求大、研发投入高,但研发成果见效慢,用户接受度低。有限的投入与无限的需求,是企业不断面临的矛盾。”史圣卿说。
无人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截至2018年底,中国有4049家无人机企业获得运营许可,民航局颁发了4.3万份无人机驾驶员执照。市场研究机构分析显示,预计未来5年,无人机驾驶员人才需求接近100万人。
刘洋表示:“航空航天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无人航空还需要面对各行业市场的各种需求,专业更加细分。在研发之外,无人航空的繁荣需要大量的专业运营团队和应用人才。”
无人机行业的市场运营也存在一些乱象。随着大疆在2013年后快速发展,民用无人机成为“资本宠儿”,许多风险投资和商业资源开始进入民用无人机领域,无人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马洪忠指出,尤其是消费级无人机厂商良莠不齐,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无人机行业准入标准不一致,影响了行业的竞争力。
此外,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直到2018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性飞行活动管理办法(暂行)》等管理条例出台后,中国无人机在运营许可、处罚措施等方面才走上“依法治理”的道路。但在现阶段,相关法规从制定到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差距。
“无人机进入民用市场不过十年时间,飞行硬件平台的研发成功只是第一步,配套法律法规、管控措施、商业模式以及后期数据处理等都尚未跟上。”刘洋认为,这些问题制约了无人机行业的规范发展和良性竞争。
无人机有望进入更加智能化和小型化的时代
在5G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中,无人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可以更快地完成影像数据的传输,进一步扩大无人机的飞行距离和控制范围等。
“5G的低延迟特性将使无人机控制摆脱距离限制,从而实现大规模部署。无人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进一步推动其小型化。”史圣卿说,5G和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无人机进入更加智能化和小型化的时代。这将催生更多无人机取代人工、天空取代地面、群体作业取代个体作业的应用场景。
殷志宏认为,无人机与5G的结合,将加速形成空基互联网。在消费级无人机的航拍方面,5G技术将提升用户体验,使画面更清晰,数据传输更快,控制范围更广。
自无人机逐渐进入普通消费者视野以来,经历了十年的快速发展。未来,技术的进步、消费群体的扩大、应用领域的拓展,都将为无人机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专家表示,无人机不仅以高科技、低成本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飞行梦想”,还以“俯瞰”的视角记录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个拓展人类认知和活动范围的行业,也是技术前沿行业。建立行业标准,完善相关法律,培育更大的市场,无人机行业必将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