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飞行器通常分为固定翼、直升机和多旋翼(其中四旋翼最为普遍)。在2010年之前,固定翼和直升机在航拍和航模运动领域占据主流地位。然而,近年来,凭借出色的操控性能,多旋翼迅速成为航拍和航模运动的新宠,尽管仍然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调试和拆卸。
2012年底,中国的大疆公司推出了四旋翼一体机——小精灵Phantom,因其大幅降低了航拍的难度和成本,受到了广泛欢迎,成为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之一。随后,关于多旋翼飞行器的技术创新、新产品、应用和投资的消息层出不穷。目前,多旋翼已成为大型无人机或航模的主要类型。例如,在2015年的中国国际模型博览会上,多旋翼的身影随处可见。得益于大疆产品的流行、技术的进步、开源飞控社区的推动、专业人才的加入以及资本的投入,多旋翼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目前的多旋翼产品通常分为半自主控制方式和全自主控制方式。半自主控制方式下,自动驾驶仪的控制算法能保持多旋翼飞行器的姿态稳定,但仍需人工遥控操作。全自主控制方式下,自动驾驶仪的算法可以实现多旋翼飞行器的航路点到航路点的位置控制及自动起降等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多旋翼被视为无人机,而地面人员主要负责任务规划。作为无人机,多旋翼可以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完成复杂的空中任务,并搭载各种负载,被视为“空中机器人”。
在评价一种产品时,对比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对于多旋翼无人机而言,其主要对手是固定翼无人机和无人直升机。在低空航拍领域,固定翼无人机由于需要跑道或弹射装置,且无法在低速下低空飞行,因而不具备明显优势。相比之下,固定翼无人机的局限性使其在航拍领域的表现不如多旋翼或直升机。
因此,本文的比较对象是功能更接近的无人直升机。以下是多旋翼无人机与无人直升机的主要对比:
多旋翼的操控原理较为简单,通过遥控器上的四个摇杆控制飞行器的前后、左右、上下和偏航方向的运动。在自动驾驶仪方面,多旋翼的控制方法和参数调节都较为简便。相比之下,学习直升机飞行并不容易,因为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会出现通道间的耦合现象,这使得自动驾驶仪控制器的设计和参数调节变得复杂。
多旋翼的结构比直升机更为简单。从旋翼系统来看,多旋翼的“旋翼”实际上是空气螺旋桨,没有总距或周期变距的变化,也没有挥舞运动,这使得机械连接部件较为简单,从而提高了可靠性。直升机的旋翼不仅包含总距杆和周期变距杆,还会产生挥舞运动,这些运动相互耦合,导致桨叶产生复杂的变形,增加了设计难度,降低了可靠性。
由于多旋翼的结构简单,电机、电调、电池、螺旋桨或机架损坏后,维修和更换都很简单,即使是新手也能完成。相比之下,直升机的维修较为复杂,例如断了一根周期变距杆,可能需要专业人员才能修复。
多旋翼无人机的续航能力相对较弱,主要是因为多旋翼的拉力变化是通过直接改变旋翼转速来实现的,这导致其能量转换效率低于通过改变桨距的直升机。尽管一些研究机构尝试将多旋翼设计成变距的,但这种设计过于复杂,难以普及。
多旋翼无人机的载重能力较低,这是因为尽管多旋翼有四个旋翼,但与相同尺寸的直升机相比,其总的旋翼桨盘面积较小,因此在相同的拉力下,桨盘载荷较大,所需的功率更大,从而降低了载重能力。
动力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新型电池(如铝电池、氢电池)和混合动力(通过燃油发动机产生电量驱动旋翼旋转)等方面。此外,一些新构型的多旋翼还考虑了地面供电(电缆线)或无线充电等方案。
导航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无人机的定位精度,对飞行控制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除了GPS定位外,还采用了多信息源定位方式,以弥补传统定位方式的不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避障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现代视觉分析技术的进步有望大幅提升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能力。此外,无人机避障技术还结合了许多仿生技术,如声呐系统(模拟蝙蝠和海豚的避障能力)。
总体而言,多旋翼无人机的未来发展将以需求为导向,不同的应用场景将需要不同类型的设备。对于多旋翼无人机硬件平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近期,经常有人问“多旋翼无人机”是否能完全取代“直升机”。目前来看,这还不现实。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两者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交叉融合和相互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