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行业产值达千亿级,哪些力气驱动行业生态不断晋级?
作者头像
  • 李祉乐
  • 2020-04-09 11:08:41 0

2019年末,众多无人机企业相继推出了新的植保无人机产品,并开展了创新的社会化服务活动,以迎接2020年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作为仅次于消费级无人机的第二大应用市场,植保无人机行业的产值被认为已达千亿级别。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行业已经从初创期进入了初步成型阶段。在过去十年的快速发展中,植保无人机的制造商、飞防操作员及农户都经历了不同的角色转变。那么,这个庞大的市场正在经历哪些变化?又是哪些力量推动着行业的不断升级?

植保无人机步入标准化时代

标准是产品的生命线,植保无人机的研发、生产、使用和管理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标准的指导。记者了解到,目前,植保无人机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推广单位、农户以及政府部门对行业标准的需求日益强烈。公开资料显示,为了规范植保无人机的安全使用,提升农业生产力,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2018年6月1日,我国发布了首个植保无人机技术规范标准——《植保无人飞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标准号NY/T3213-2018)。此外,2019年9月,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发布了《植保无人飞机作业质量》《植保无人飞机术语》等9项农业航空团体标准。

“标准的实施不仅为企业指明了方向,也为用户挑选合适的产品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标准还有助于监管部门更好地管理植保无人机。”农业乡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植保与环境工程中心主任薛新宇表示,我国的植保无人机标准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以安全为主要目标,参考国内外现有标准,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生产、研发、使用和管理的实际经验制定的。

中国农业大学药械与施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何雄奎认为,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植保无人机的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标准的制定变得尤为重要。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需要自由成长,但也需要家人的帮助。“当然,任何标准都无法做到无所不能,植保无人机要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低空低量施药技术和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优化施药技术,促进农药的高效安全使用等。”何雄奎建议道。

专家指出,植保无人机的主要目的是植保,为农业保驾护航;作业时,保证效果是关键;专业的组织运作是发展的关键。“植保无人机的应用与普及改变了作物病虫害防控的主体和组织方式,实现了从人背机器到人机结合的作业模式变革。从大容量施药向低容量施药的转变,改变了人们对喷雾技术的传统认知,提升了农药利用率和精准度,使中国的植保无人机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袁会珠表示,试验示范表明,植保飞防能够满足病虫害防治的需求,一定要以效果和效益为导向,树立标准作业的理念,关注植保无人机喷雾雾滴漂移问题,时刻注意安全风险。此外,在用户导向上,出发点应是是否真正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农民对于植保社会化服务的基本要求是效果和效益;飞防在便利高效精准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因此必须建立作业标准,规范化操作,扬长避短。

盈利困难成为普遍现象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提到,尽管过去十年植保无人机飞防市场推广和应用速度逐年增加,但由于服务于农业这一盈利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加上植保无人机飞防本身的复杂性,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缺乏能够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的运营模式;二是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制度引导;三是合规的飞防药剂不足,影响了行业发展;四是植保无人机飞防的一些技术难题亟待解决;五是单纯依靠植保飞防为职业的服务组织和个人盈利能力较弱,甚至多数处于亏损状态。

“植保无人机盈利困难几乎是普遍现象。”一位企业负责人透露,“主要是因为植保无人机的购买群体难以实现规模化盈利,使用者主要依赖政府补贴。一旦基层的植保无人机购买群体参与积极性受挫,讨论商业模式和收益将变得不切实际。此外,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或盈利能力不佳的航模生产企业和杂牌组装厂商成为首批被淘汰的对象。同时,热衷于这一市场的风险投资机构的热情也大幅下降。尽管市场起到了过滤作用,植保无人机的销量仍在逐年增长,但整体热度有所下降。”

植保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将经历五个阶段:概念机阶段、演示机阶段、试用阶段、批量应用阶段和广泛应用阶段。据统计,2010年,无锡汉和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出首款植保无人机并投入市场,被认为是该行业的开端;2015年被视为植保无人机行业的高峰期,一度有超过200家无人机企业共同竞争;2017年被认为是行业发展的转折点,经过快速发展的洗礼,行业迎来了第一次洗牌。

“植保无人机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懂无人机和植保作业,也要懂农药和剂型。只有实现‘人(管理者、飞手)—机(植保无人机)—剂(药剂、助剂)—技(解决方案)’的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植保飞防事业从无到有、逐步成熟。”湖南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协会秘书长刘杰认为,植保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施药器械,自身还有很多需要发展和完善的地方。虽然植保无人机在效率上优于传统植保机械,但由于解放了劳动力、提升了生产效率,其产生的剩余价值尚不足以覆盖设备购置、飞手闲置及运营成本。由于飞防技术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可以减少20%-30%的农药用量,因此大多数飞防组织只能通过节约药剂和减少采购中间环节来获取利润。

植保社会化服务成为新趋势

航空植保统防统治的发展壮大,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植保应急防控能力。据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陈生斗介绍,近年来,农业服务组织迅速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国农业托管面积达到13.84亿亩次,服务组织数量突破37万个,服务农户4194.37万户,占全国农业种植户的五分之一。航空植保统防统治作为重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2019年全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预计突破5万架,作业面积将达到4.5-5亿亩次,已经成为全球植保无人机保有量最大的国家。

“从2012年农民对飞机打药持怀疑态度,到如今国内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到5.1万架、服务面积4.5亿亩次,从怀疑到势不可挡,飞防产业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从0到1的巨大转变。我国18亿亩耕地面积,仍需25万架植保无人机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统防统治分会会长、安阳全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国坚信,“由农资经销商向农资服务商转型将是未来农资人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发展壮大中国植保社会化服务事业,必须具备人、工具、平台、土地和组织等要素。

“航空植保统防统治是技术含量最高、市场需求最大的农业服务。”陈生斗认为,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植保无人机保有量最大的国家,大大提升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应急防控能力。

近年来,植保无人机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

  1. 科技水平的提升和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
  2. 农业需求的大力拉动。
  3.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4. 社会各界力量的有机联动。

“植保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量试验和实践证明,一批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有力地推动了先进的植保技术和优质农资产品的深度融合,有力地促进了航空植保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了我国病虫害统防统治的能力。”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王凤乐认为,植保社会化服务是植保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改革,是强化技术与物资结合、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加速新技术推广和发展规模经营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航空植保产业前景广阔,但也存在作业喷雾不均、公用药剂缺乏、防治效果不稳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王凤乐建议,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农药械企业、防治服务组织与科研机构、植保部门继续秉持大合作精神,围绕植保服务“社会化、一体化、本土化”的重点任务,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是要在加快推进任务牵引、资源共享、行业协同、市场驱动等机制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二是要在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平台一体、互利共赢的前提下激活社会化服务产业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三是要在制定系列标准、规范行业行为、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植保无人机产业发展迅速,但其防治效果和保障措施仍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以及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对先进植保机械需求的增长,植保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李祉乐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无人机行业植保晋级产值力气生态不断哪些驱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