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除了奋战在前线的医护人员,多种高科技手段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中就包括无人机的应用。
无人机不仅用于消毒工作,还承担着喊话、巡逻和运送救援物资的任务。近期,许多地方利用无人机抗击新冠疫情,得到了公众的一致好评。
高效消毒
2月8日下午两点,大疆农业使用无人机对深圳市龙岗区宝龙工业园进行了消毒,并在网上进行了直播,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经过大约一个半小时的努力,无人机完成了约30万平方米区域的消毒任务。
使用无人机进行消毒的优势在于,它减少了人力需求,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与人工消毒相比,无人机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消毒,从而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例如,一台装载了20升消毒液的无人机,在农田环境下每小时可以覆盖180亩土地,相当于12万平方米。
远程宣传
疫情期间,居民们经常会听到从榆阳区上空传来的防疫宣传声音,这是由榆阳公安部门利用无人机进行的宣传工作。他们通过无人机进行空中喊话,有效地向民众传达了防疫知识,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覆盖更大的区域,还能避免面对面宣传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同时还可以实时监控现场情况并进行喊话提醒。
运送物资
2月6日上午九点,一架专门用于应急物资运输的无人机成功完成了从新昌县人民医院到新昌县疾控中心的全程飞行任务。这标志着全国首个抗疫“空中运输通道”的建立,为后续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实际操作中,无人机的运输时间比普通地面交通缩短了一半以上,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此外,在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无人机运输可以有效节约人力和物力资源。
无人机的新机遇
当前,无人机正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成为了广受欢迎的高科技工具。无人机已经应用于农业、植保、快递运输、灾害救援和测绘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无人机的政策文件,涵盖了注册、适航、空域管理和运行管理等方面,为无人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注册的无人机数量已达33.9万架,消费类无人机出口量约占全球出口总量的70%,达到120多万架。
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根据工信部的指导意见,预计到2025年,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而在军事领域,无人机也因其无人化和智能化的特点而受到重视。
在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无人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待其在未来发挥更加出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