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成“超级神器”将来无人机还能够做什么?
作者头像
  • 2020-04-28 13:44:23 0

疫情下的无人机:新角色与未来展望

疫情之下,无人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成为记录疫情城市生活的摄像工具,更是宣传员、消毒员、检测员,甚至搭建起城市空中运输桥梁,成为抗击新冠疫情的“空中卫士”。

疫情使人们对无人机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能否借此快速发展?未来的无人机还有哪些潜力?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全国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

在辽宁省朝阳市的大凌河边,警用无人机正在进行疫情防控宣传。朝阳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的钟梁警官介绍,自疫情爆发以来,朝阳市公安局已出动了5架无人机,连续25天对凌河两岸、街道、居民区进行空中巡查和宣传,有效配合了地面工作人员开展防疫工作。“效果显著,特别是在大凌河景区,冰面上有些市民聚集。通过无人机直接喊话,市民们都非常配合,开辟了一条新的宣传渠道。”钟梁说道。

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众兴集镇众兴村的油菜种植基地,植保服务队队长卢球林通过“算账”的方式展示了无人机在防治油菜菌核病方面的优势。他说:“使用无人机大约一小时可以喷洒近200亩,两小时可覆盖400亩,每亩成本约为7元。无人机的主要优点包括: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成本、喷洒均匀。”

在青海省,由于电网区域多位于高海拔、严寒地带,传统的巡线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数据不直观、工作强度大、作业周期长、视野受限等。国网青海检修公司的赵云龙表示,电力部门正逐步采用“直升机+无人机+人工”相结合的新巡检模式。“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部分员工因疫情无法到岗,无人机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传统人工巡线一人需一周时间,而无人机一天即可完成。此外,无人机还能发现许多地面用望远镜难以察觉的问题,减轻了巡线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巡检效率和质量,减少了现场作业人员密集接触的风险。”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的王夏峥认为,“只要你能想到的,没有无人机做不到的。”她指出,无人机在疫情防控期间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例如,无人机在医院和疾控中心之间飞行,实现了急救药品和样本的自动化转运。某些物流公司利用无人机运送生活必需品,而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无人机团队建立了空中运输航线,将原本需要100多公里的路程缩短至2公里。

无人机之所以能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并非偶然。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民用无人机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新兴产业。尽管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中国都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

除了市场规模,我国在无人机制造水平、应用领域等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沈阳无距科技公司的董事长苏文博表示,中国无人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受到全球关注。“在材料、制造工艺、表面处理、气动设计、电子设备等方面,中国都有显著提升,尤其是控制理论、控制方法、导航技术等技术层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工信部发布的《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民用无人机产值将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预计到2022年,中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快速发展的同时,无人机行业管理问题也逐渐显现。

王夏峥分析,由于无人机操作简单、种类繁多、成本较低,管理难度加大,导致“黑飞”现象频发。她说:“无人机干扰航班飞行、侵犯个人隐私、产生噪音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监管单位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限制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范围,并在特殊地区和时期颁布禁飞令。这对无人机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制约。如何实现规范监管、健康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晨教授认为,未来几年,中国无人机市场将更多转向高价值产品,消费级市场将向VR等高端前沿领域聚焦,工业级市场则将向物流等新兴市场扩展。他说:“疫情确实丰富了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待未来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智能化自主飞行成为现实、适航标准的大型无人机批量生产、空管法规落实……届时,无人机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王夏峥指出,随着政策支持、技术创新、飞行文化普及等因素的推动,无人机行业将呈现多功能、模块化、微型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她说:“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无人机具备感知与避让功能,实现自主规划路径,更加智能,避障能力不断提升。此外,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将不断增加,如搜救等任务,小型无人机在未知环境中的探索更具优势。随着消费级无人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航拍爱好者会将无人机作为随身携带的相机,因此,背包式、折叠式、书本式等小型无人机将越来越普及。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无人机神器疫情之下将来能够超级什么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