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出现了关于全球疫情对深圳企业大疆的影响的传言,称大疆正在经历大规模裁员。然而,大疆创新公关总监谢阗地在微博上回应称:“无暇理会荒唐虚伪的猜测。”实际上,大疆正处于项目冲刺期,同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无人机技术支持,助力抗击疫情。
4月17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文智带领团队前往大疆创新进行挂点服务企业的工作。久未露面的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汪滔也现身,介绍了公司受疫情影响的发展状况。
汪滔表示,近期大疆的无人机等产品频繁出现在全球抗疫前线,在维持秩序、现场监控、远程测温、防疫消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第一季度大疆的整体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上升。
目前,大疆的复工率和产能恢复率均已达到95%,国内销售已恢复到疫情前的70%左右,但海外销售受到了较大影响。据了解,目前大疆的产品70%以上销往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市场。
汪滔还提到,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预计公司供应链和销售端将面临一定挑战,这种影响将在第二季度更加明显。“不过,由于去年的快速增长和积累,按照目前的疫情分析,公司在财务方面面临的压力不会太大。”汪滔强调。
尽管汪滔通常不愿在公众场合露面或接受采访,但这次他详细介绍了公司当前的情况。他表示,大疆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包括:
大疆成立于2006年,2012年12月发布了首款真正的消费级无人机,从而在全球开启了全新的市场。2014年,大疆已经占据全球小型无人机消费市场的70%份额。然而,大疆早已意识到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接近饱和,预计未来收入将触顶。
尽管大疆对外并不承认其正在拓展新业务,但从2017年开始,大疆便开始探索其他领域,包括口袋相机、无人车、教育机器人等。同年,大疆提出了新的宣传口号:在无人机系统、手持影像系统与机器人教育领域成为全球领先的品牌。
大疆目前的新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农业植保机(用于农林植物保护的无人机)、飞行影像和教育机器人。农业植保机是汪滔寄予厚望的一个领域,目前大疆的植保机约占国内市场的三分之二份额。然而,国内的植保机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很多地方仍然采用传统生产方式,无人机作业仅占国内农林植保业务的约10%市场份额。
2018年,大疆85%的营收仍来自消费级产品,农机方面的收入占比不高。但这一市场的确值得大力开发。除了农机领域,飞行影像领域也是国内快速增长的市场。2017年,大疆收购了瑞典哈苏相机的第一大股东股份。哈苏相机成立于1941年,是相机领域的“贵族”,阿波罗登月计划中阿姆斯特朗的照片就是用哈苏相机拍摄的。
大疆在影像设备方面动作频频。2018年8月,大疆推出了Osmo+手持云台相机。同年9月,大疆发布了Mavic 2 Pro专业版,配备了1英寸CMOS和2000万像素的哈苏相机,这是大疆入股哈苏后首次将哈苏应用到消费级无人机上。今年4月,大疆与哈苏联合发布了1亿像素的航拍平台。
汪滔是一位低调而专注的技术专家。上一次公开露面是在2019年8月举办的机甲大师赛决赛上。这项赛事由大疆创新发起,要求青少年以团队形式,使用自主研发或改装的机器人参与对抗。赛事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工程实践知识和人工智能能力,帮助他们实现从机器人基础、程序设计到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原理的知识进阶,并通过比赛考察学生的现场反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汪滔曾表示,他最钦佩的是任正非。如今,华为已经建立了一个通信领域的生态系统,而RoboMaster S1只是大疆进军机器人教育领域的开端。大疆希望在未来开设课程,推出教材、活动和硬件,逐步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
面对全球疫情和“逆全球化”趋势,企业需要具备强烈的生命力和非凡的决策能力,以不断突破和创新。同时,企业在自己的领域内需要足够专注和投入,无论是精神还是资金,都需要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领域。
可以预见,大疆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但其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将使其持续前进。